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中医学作为国粹,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有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其中,《黄帝内经》成书最早,内容最多,成为中国医学宝库的经典。
然而客观来说,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往往晦涩而难懂,比如《黄帝内经》,很多人就根本读不懂。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需要深厚的知识功底,而且很多病症都不像西医形成标准化的医治方法。中医的理论体系是阴阳经脉等方面,西医的理论体系就是解剖学,组织细胞学等学科为基础。尤其进入近代以来,随着西医的传入,一些需要手术开刀方能治愈的疑难杂症,往往西医诊疗的效果强于中医,所以导致中医学受到了西医的较大冲击,甚至掀起了废除中医的提法。不得不说,在一些微观层面,西医通过独有的理论体系,确实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比如青霉素的发明解决了伤口感染的问题,肺结核问题等等。与此同时,中医对这些症状却束手无策,这在某一段时期影响了中医的权威。有一段时间甚至受到质疑,不过在我看来,这很正常。
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都是靠中医诊疗疾病,中医学也确实挽救了数以亿万计的生命。更何况我们有众多的中医经典著作,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体系的不同,却让中医吃了一个大亏!比如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一些动物和植物具有解除病痛的作用,但是这些发现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而来的。什么意思呢?就比如我们现在看到一种植物,一般中医经典著作会描述该植物性寒、性温、性平、性甘等等,然后可以治疗哪些病症。然而中医理论并没有办法从微观程度去解释这些植物治病的机理,只是笼统地用经验主义去解释。其实很有可能是这种植物含有某种生物碱或者成分有解除病痛的作用,但是中医却只会区分药用植物的部位和炮制方法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这就像一个黑匣子一样,无法令人完全信服。
另外中医一些经典药方中,对中药含量的描述也显得有些过时。比如某药方说取某种药材几钱,但是在古代深山里采摘而来的野生药材和如今广泛人工种植的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现在还是按照过去的方子抓药,很有可能就起不到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传承的药方就是按照这种方式描述的,所以今人也很难搞清楚到底药量多少合适,完全都是靠经验主义取不断尝试来试探。这个理论就不够严谨。相比于西医,可以从分子层次及细胞层次上从微观侧面解释病症机理,同时把西药的有效含量精准地锁定,并且有对照实验,中医在这方面就毫无优势。
比如两个人同样的病症,有时候中医开的药方就截然不同。甚至有时候,两个病人都是一样的症状,一样的药方,但是药量却不同。这种情况西医一般会写明根据体重和年龄情况服药量会有显著不同,但是中医上却很少区分成人和孩童的药量,还有胖子和瘦子的药量,这是不是就不太严谨?再说到有效成分的问题。如今使用化肥快速长大的中药材,和古代深山老林里野生的药材,同样的分量,有效成分能一样吗?这个中医从来就没有想到,也没有做任何科学的区分和解释,这就是弊端。
再比如一些传染性疾病,如鼠疫、天花、白喉、感染性的如破伤风、狂犬病,中医只能笼统地解释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或者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其实这些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症状,自然也就久病难医。如果用西医来解释,那就是提前打上疫苗就得了,简单明了。
当然我说这些,绝对不是贬低中医,相反,对于一些疑难杂症,中医往往比西医效果好。比如中医独有的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等方法,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就有非常好的效果。比如你总是觉得腰酸背痛,精神萎靡,你去找西医检查,往往查不出个子午卯酉。但是你去找中医把脉,往往可以通过针灸、推拿、或者调理的经方让你生龙活虎。为何如此呢?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医是从整体来看待人体,而西医是从局部和微观来看待人体。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中医更像是一个从战略上考虑问题的元帅,而西医则是一个从战术上更加精通的将军。二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比如你让元帅去战场和敌人拼刺刀,也许他还不如一个普通士兵。但是一个武将单打独斗是高手,却不见得可以指挥得了千军万马。
中医之所以得不到国际认可,主要原因就是中西方医学理论的差距比较大,就像一个不会外语的中国人和一个不会中文的外国人说话,完全是鸡对鸭讲。彼此之间无法理解,中医在标准化方面做的又不够好,更多依赖于经验主义,所以这才是中医得不到国际认可的最大原因。如果你想要被外国人理解,你说的话最起码要翻译成外语才行吧?难就难在没有人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一个优秀的中医,往往不是一个好的翻译家。一个好的翻译家,往往不是一个好的中医。
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叫《刮痧》,很好地反映了中西医之间的理论隔阂。一个爷爷为感冒的小孙子刮痧治疗感冒,结果却被美国邻居认为是虐待小孩,因为无法找到医学依据而被法院判处不得接近孩子。大人急得不行,孩子难过得要命。最后还是当初举报的邻居到中国查阅了很多医学资料,最终证明了刮痧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医疗方法,这才解除了误会。然而这个故事虽然典型,现实却是愿意花费大量精力去论证中医理论的外国人少之又少,愿意这样做的中国人更是少之又少。长久的隔阂也就造成了中医的不被认可。
然而中医学毕竟是老祖宗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我们绝对不能让中医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中医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需要与时俱进。你比如日本的中药产业已经实现了标准化,甚至注册的专利比我们这个发源地还要多。我们作为中医学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者,自然也该奋起直追,争取早日把中医学标准化,科学化。用更加容易让人理解的语言来阐述中医理论,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来传承经方。中医永远不会过时,而且必然会在未来在治病救人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