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2018中医医师资格考试考点100条汇总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

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

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出自——《金匮要略》。——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

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

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

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肺气上逆。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

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肺气上逆。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

22、喘病始见于——《内经》。“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上气’指喘证症状。

23、“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出自——《景岳全书》。

24、“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指喘证病机。出自《临证指南医案》(清·叶天士)

25、“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喘证治疗原则。出自《类证治裁》(清·林佩琴)。

26、‘肺痈’始见于——《金匮要略》。

27、治疗肺痈的代表方剂——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提出‘活血消痈’之说。

28、‘肺痨’归纳于传染病范畴——始见于《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提出‘肺虫’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体”。

29、肺痨的治疗原则——滋阴降火。始于元·朱丹溪。

30、我国现存首部肺痨专著——《十药神书》(葛可久)。

31、‘杀虫’与‘补虚’的治疗肺痨原则始见于——《医学正传》。

32、肺痨与虚劳的鉴别要点——肺痨病位在肺,阴虚为主。虚劳病位在五脏,阴阳俱虚,肾虚为要。

33、‘肺胀’始见于——《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34、痰瘀互结,阻碍肺气——肺胀的病机,始见于《丹溪心法》。

35、肺胀——本虚标实;多与肺、心、脾、肾有关。

36、‘心悸’始见于——《伤寒杂病论》。

37、心悸与怔忡的鉴别:

惊悸:症状轻;有诱因;多实;自行缓解;病位浅;功能性。泻实:镇惊安神。怔忡:症状重;无诱因;多虚;持续发作;病位深;器质性。补虚:扶正安神。

38、“邪在心,则病心痛”见于——《灵枢 五邪》——指胸痹。

39、“真心痛,手足青至节”见于——《灵枢 厥病》。

40、提出胸痹分虚、实的分证治疗——《玉机微义 心痛》。

41、‘胸痹’一词——始见于《金匮要略》。提出‘本虚标实’学说。

42、胸痹——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43、治疗胸痹的原则——先标后本;先去邪后扶正。

44、不寐——《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

45、‘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 逆调论》。

46、明 李中梓提出不寐五大病机“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

47、不寐的病机:实证:心火旺盛。——肝郁化火;痰热扰心;心火旺盛。虚症: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

48、‘癫狂’出自——《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49、区分‘癫’与‘狂’——《难经 二十难》“重阴者癫”、“重阳者狂”。

50、提出癫狂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 癫狂》。

51、提出癫狂‘瘀血学说’——“气血凝滞脑气”《医林改错》清 王清任。

52、‘癫’与‘狂’的区别:

癫:痰气郁结,蒙蔽心窍。心脾气血两虚。狂:痰火上扰,心神不安。心肾失调。

53、痫病始见于《内经》,别称‘胎病’、‘癫疾’。指出具有先天因素。

54、提出痫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 痫》。

55、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充。其病性为本虚标实。

56、厥证在《内经》《伤寒论》中分为:暴厥;寒厥。

57、《诸病源候论》提出‘尸厥’一词,指出病机——‘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

58、近代临床对于厥证的治则——辨虚、实为主,源于《景岳全书》。

59、胃痛始见于《内经》,强调了胃痛与‘肝’、‘脾’的有关。

60、将胃脘痛与心痛明确区分——始见于《兰室秘藏》。

61、胃痛与真心痛鉴别特点:

胃痛:胃脘胀痛;时间长;伴消化道症状;硝甘无效;心电图正常。

心痛:胸部闷痛;时间短;伴胸闷放射痛;硝甘可缓解;心电图异常。

62、‘痞满’始见于《内经》,见通假‘否塞’。《伤寒论》中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63、‘呕吐’病名始见于《内经》“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64、‘噎嗝’病名始见于《景岳全书》。

65、噎嗝病机——责于痰、气、瘀、虚,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66、‘呃逆’病名始见于《格致余论》元·朱丹溪。“呃,病气逆也,”

67、呃逆,《内经》谓之‘哕’(古音yue)

68、《金匮要略》将呃逆分为三种——实证;寒证;虚热证。

69、‘腹痛’始见于《内经》。

70、“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也。”——李东垣。提出三阴经辨证腹痛。

71、‘泄泻’始见于《内经》。

72、《难经?第五十七难》提出五种泄泻——“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73、《医宗必读》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74、泄泻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75、痢疾始见于《内经》。《难经》称为‘大瘕泄’。《伤寒论》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

76、痢疾病名始见于《肘后备急方》‘痢’。

77、《丹溪心法》首先提出痢疾具有传染性、流行性。——“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提出‘通因通用’原则。

78、痢疾三大特征——腹痛泄泻;里急后重;赤白脓血。

79、便秘始见于《伤寒论》。提出‘阳结’、‘阴结’学说。

80、《圣济总录》首先提出‘寒’‘热’‘虚’‘实’辨证分类,沿用至今。

81、胁痛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胁在肝,则两胁中痛。”

82、胁痛的病机特点——肝气郁结,络脉失养。

83、胁痛特点:肝郁气滞——胀痛。肝胆湿热——口苦恶心。肝血瘀滞——刺痛。肝阴不足——隐痛。

84、‘黄疸’病名始见于《素问 平人气象论》。

85、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茵陈蒿汤’——出自《金匮要略》。 总体治则:祛湿、利小便。

86、记载‘急黄’、‘阴黄’证的是《诸病源候论》和《圣济总录》。

87、‘茵陈术附汤’——出自《医学心悟》(程钟龄)。

88、《沈氏尊生书》提出‘瘟黄’概念,“天行疫疠,以至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89、‘积聚’始见于——《内经》。

90、首先区别‘积’与‘聚’的是《难经?第五十五难》“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积属有形,聚属无形。

91、‘鼓胀’病名始见于——《内经》。

92、《金匮要略》指出有‘肝水’、‘脾水’、‘肾水’。

93、《医学入门》首先提出控制食盐摄入——“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

94、《医门法律》指出“凡有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

95、鼓胀的病位:早期在肝脾,后期及肾。

96、头痛经脉分布:太阳(前);少阳(两侧);阳明;太阴(后);少阴;厥阴(颠顶)。

97、关于‘头痛’的特殊名称:真头痛(脑出血);暑温头痛(流行性脑炎);春温(乙型脑炎)。

98、‘头痛’病名始见于——《内经》。《素问?风论》中谓之‘首风’、‘脑风’。

99、眩晕的五大病因——风、火、痰、瘀、虚。

100、眩晕始见于《内经》,谓之‘眩冒’。

中医内科学笔记整理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四、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中医真心痛医案,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气平浊苏越中医真心痛医案,水泛真苓蒙涤痰。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浊壅肺:涤痰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

4)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5)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八、痰饮:脾苓肠夏胸柴枳,胁枣络香阴沙参,溢支寒饮小青龙,饮退正虚肾气丸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溢饮 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 温肺化饮、下气平喘-小青龙汤

5.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九、自汗、盗汗:肺屏营枝阴虚六,心血归脾邪热龙。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十、血证:鼻(玉龙归山),齿(清水),咳(百泻桑),吐(泻龙归),便(黄弟归),尿(小白要归),紫斑(十茜归)

1.鼻出血

1)邪热犯肺:清热泄肺、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3.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4.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5.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十一、心悸:悸怯定志虚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淤桃痰火黄连温。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

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

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十二、胸痹:胸痹淤血浊括夏,寒枳滞柴气生脉。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三、不寐:不寐郁龙痰热温,食保虚火黄阿汤,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

1.实证

1)肝郁化火:清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2.虚证

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六味地黄丸

2)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归脾汤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四、厥证,厥实气五虚四物,血实通淤虚人参,痰厥导痰食保神。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食厥 和中消导-神术散合保和丸

4.痰厥: 行气豁痰-导痰汤

!!!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