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审核:贾晶花 陈建明

重点推荐:

【会议延期通知】北京精准保胎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延期通知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认识女性的解剖、生理与病因病机特点,研究妇科疾病诊疗规律、防治妇科疾病的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其主要特色及优势是通过整体辩证施治完成调经,助孕,安胎,以及带下,产后调治和养生保健。在大力弘扬中医文化的今天,“西学中”的需求越来越大,“零基础学中医妇科”需要先学习中医妇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本系列从中医角度分别阐述:月经产生的机制与调节及妇科疾病的常见病因。

中医基础学教材_零基础如何学中医_中医基础学岳美中1955

月经的产生是肾、天癸、冲任、胞宫互相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下,胞宫定期藏泻的结果。《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月经的产生与调节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肾

肾主封藏,为藏精之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殖的基础。《灵枢经决气》指出:“两神合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此为先天生殖之精,男女皆有,为元阴,元精。而其他脏腑所化生的精气也是藏之于肾,以不断充养先天生殖之精。顺其估壁所化生的洁气也是之于弩,以不断充养先天生殖之精。《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脏盛,乃能泻。”此为后天水谷之精。先天生殖之精与后天水谷之精皆藏于肾,故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是元阴、元阳之宅。

中医基础学岳美中1955_中医基础学教材_零基础如何学中医

女子到七岁左右,脏腑渐充,肾气乃盛,生长发育较快:后天之精不断充养先天之精,使藏之于肾的天癸渐趋充盛,到了二七之年,则天癸至,并促使冲任二脉通盛,月经初潮。《傅青主女科》云:“经水出诸肾。”肾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零基础如何学中医_中医基础学教材_中医基础学岳美中1955

2、天癸

天癸源于先天,属阴精,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马玄台注释《素问》时说:“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极而生,故谓阴精为天癸也。”男女皆有天癸,藏之于肾,在肾气的推动下趋于成熟。《景岳全书·阴阳》谓:“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类经》云:“天癸者,言天一之阴气耳,气化为水,因名天癸……其在人身,是为元阴,亦曰元气……第气之初生,真阴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旺,故女必二七,男必二八而后天癸至。天癸既至,在女子则月事以时下,在男子则精气溢泻,盖必阴气足而精血化耳。”《血证论·胎气》又指出:“故行经也,必天癸之水,至于胞中,而后冲任之血应之,亦至胞中,于是月事乃下。”女子在14岁左右,天癸至,任通冲盛,促使血海充盈,子宫由满而溢,因而有月经来潮,并有孕育功能。到49岁左右,天癸竭,则月经亦随之停止来潮。可见,天癸的“至”与“竭”是导致月经来潮与停闭的重要因素。天癸是月经产生的动力。

中医基础学教材_中医基础学岳美中1955_零基础如何学中医

3、冲任二脉

冲脉、任脉与督脉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属奇经。

3.1

冲脉下出于会阴,其上行者行于脊柱之内,与诸阳经相通;其外行者经气街穴与足少阴经,足阳明经交会,沿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唇口;其下行者与肾经相并,渗三阴,即间接联系与肝脾。通过经脉的沟通,冲脉既受到先天之本的肾中真阴真阳的滋养,又得到后天之本的脾胃气血的补充,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所,具有调节十二经气的作用。《灵枢经·逆顺肥瘦》记载:“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故有“十二经之海”,“冲为血海”之称。

中医基础学教材_零基础如何学中医_中医基础学岳美中1955

3.2

任脉亦起自胞中,下出会阴,向前沿腹部正中线上行零基础如何学中医零基础如何学中医,至咽喉,上行环唇,分行至目眶下。任脉与肾经交会于关元;与肝经交会于曲骨;与脾经交会于中极,与手三阴经亦有交会,还与胃经交会于承浆,得胃气之濡养。任脉主一身之阴,为“阴脉之海”。任脉之气通,子宫得到阴精之充养,则月经、孕育正常,王冰说:“谓之任脉者,女子得之以妊养也。”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在天癸的作用下,冲脉广聚脏腑之气血,任脉所司之精、血趋于旺盛,并下注于胞宫,使月经来潮。

中医基础学岳美中1955_中医基础学教材_零基础如何学中医

在此过程中,还有督脉的调节和带脉的约束作用。督脉主一身之阳经,与任脉共同维系一身阴阳脉气之平衡。带脉络胞而过,对胞宫有约束作用,督带二脉亦参与月经的调节。

零基础如何学中医_中医基础学岳美中1955_中医基础学教材

参考文献:

刘敏如.中医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肖承悰.中医妇科临床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罗颂平,谈勇.中医妇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未完待续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