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清明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间,这个时候天气转暖,万物复苏。

而中医传统文化强调天人相应,节气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很大,所以这两个主题的结合点应该在于节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中医的养生方法。清明时节,江南烟雨朦胧,北国新绿初绽。

这个传承了2500多年的节气,不仅是踏青扫墓的时节,更承载着中华文明对生命规律的深刻认知。

当现代人习惯用空调调节室温、用药片解决病痛时,翻开中医典籍,先人们早已在二十四节气的轮转中,构建起一整套顺应天时的养生智慧。

清明作为春之盛季,恰似自然与人体交响曲中最为精妙的乐章,中医文化中的天人相应理念,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诠释。珠江潮涌,木棉吐艳,清明时节的岭南总笼罩着一层湿润的薄雾。

在这片“湿瘴之地”,先民们将中医智慧融入节气流转,孕育出独特的南粤养生文化。广州中医药博物馆的明代《岭南采药录》记载:“清明前后,瘴疠易生,当取天地清朗之气以养人。”这种因地制宜的养生哲学,让岭南中医在清明节气中发展出别具一格的实践体系。

01

清明物候里的生命启示

图片

清明

传统节气

清明时节的“三候”现象蕴含着深邃的自然哲学。初候桐始华,次候田鼠化为鴽,末候虹始见。这些物候变化对应着中医“春生”的理论:梧桐花开对应肝气升发,田鼠归洞喻示阳气渐盛,雨后彩虹暗合人体气血调和。《黄帝内经》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人体阳气升腾,如同幼苗破土,需要格外呵护。

QING MING

图片

图片

中医典籍中关于清明养生的记载比比皆是。《千金方》建议“春时宜食粳米、枣、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特别强调清明采药的时令性。岭南地区至今保留着清明采艾制粿的习俗中医药养生文化,艾叶温经散寒的特性,恰能中和清明时节的湿气。

现代气象学数据显示,清明期间全国平均气温升至15℃,湿度超过65%。这种温湿环境容易导致湿邪困脾,正是传统医学强调“健脾祛湿”的科学依据。武汉中医院2021年的临床统计显示,清明前后消化系统疾病就诊量增加30%,印证了古人的观察。

02

阴阳调和中的养生之道

图片

QING MING

图片

01

饮食方面

清明饮食讲究“清补”,江南的青团、北方的馓子,都暗含养生玄机。青团中的艾草富含挥发油,能温经止血;馓子用麻油炸制,符合“省酸增甘”的春季饮食原则。苏州老字号“黄天源”每年清明推出的薄荷青团,正是取薄荷疏肝理气之效。

图片

图片

02

经络方面

经络调理方面,太冲穴、三阴交成为清明养生要穴。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发现中医药养生文化,清明时节按摩太冲穴可使肝经气血流量增加40%。情志调摄强调“使志生”。成都青城山道观传承的清明导引术,通过模仿草木舒展的动作疏导肝气。

图片

图片

03

湿热气候催生独特养生智慧

南粤清明时节平均相对湿度达85%,气温波动在18-28℃之间。岭南医家早在宋代便提出“春三月,地气上腾,湿热交蒸”的理论,《岭南卫生方》记载:“清明前后,当以芳香化浊,淡渗利湿为要。”这种气候认知催生了独特的“清明三防”理念——防湿、防瘴、防肝郁。

珠江三角洲的疍家人至今保留着“清明三浴”习俗:晨起用艾草煮水沐发,午间采榕树叶煎汤泡脚,傍晚以柚子叶沐浴。这三种植物分别对应祛湿、通络、解毒之效,2020年中山大学研究证实,艾草沐浴可提升皮肤表面温度1.5℃,促进微循环30%。

岭南医派独创的“节气药露”在清明时节尤为讲究。佛山祖传药铺“李众胜堂”每年清明推出的“甘露茶”,配伍木棉花、鸡蛋花、金银花等七味岭南道地药材,其组方暗合“七清降浊”的古法。现代成分分析显示,该配方黄酮类物质含量是普通凉茶的2.3倍。

04

草木皆药:清明食俗里的中医密码

清明

传统节日

图片

潮汕地区的“清明粿”

潮汕地区的“清明粿”堪称食养典范:鼠曲草清肝明目,苎麻叶祛风除湿,朴籽树叶清热凉血。揭阳老人常说:“清明吃三青,全年不请医。”2021年汕头大学研究发现,传统清明粿中的膳食纤维含量是普通糯米的4倍,总黄酮含量达到32mg/100g。

广府人家的“五色汤”

广府人家的清明餐桌必有“五色汤”:赤小豆利水,白扁豆健脾,黑豆补肾,绿豆清热,黄豆和中。这道源自清代《生草药性备要》的古方,经香港中文大学改良后,蛋白质利用率提升40%,成为现代都市人的“祛湿神器”。

客家“清明采青”习俗

客家山区传承的“清明采青”习俗,实为移动的中草药课堂。梅州百岁老人仍能准确识别清明时令的二十余种药草:积雪草治湿热腹泻,车前草利小便,白花蛇舌草抗肿瘤。这些经验被录入《岭南采药歌诀》,在抖音平台被改编成百万点击量的科普短视频。

图片

图片

05

习俗仪轨中的养生玄机

岭南道观在清明时节举行的“药王祭”,是中医药文化的活态传承。罗浮山冲虚观的道医们会展示“清明炼丹术”,用清明收集的露水配伍朱砂、雄黄等矿物药,实际演示古人“取天地精华”的制药智慧。这种仪式已被列入广东省中医药文化保护项目。

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往来旅客可以闻到淡淡的艾草香气——这是岭南中医现代化的缩影。在广东潮汕地区,家家户户清明必煮的“清明菜汤”,将荠菜、车前草与猪骨同炖,既祛湿又补钙。这种药食同源的智慧,正通过美食博主传向全国。

现如今,我们很有可能会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年轻人用手机APP预约“清明体质检测”,当百年凉茶铺推出清明限定版草本咖啡、奶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传统的延续,更是文明的演进。岭南中医在清明节气中展现的,既是“天人物候相参”的古老智慧,更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这种扎根泥土又仰望星空的姿态,或许正是南粤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END

图文:郑思睿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