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前言
陈余粮老师是正安古典中医私塾的一位主讲老师,同学们对老师的评价是——精于脉诊,擅用经方,把中医说得像单口相声,脉法讲得通俗易懂。
陈余粮老师常常说:“学脉第一步,是要忘掉脉。”“要活在脉理中,不要死在脉象下。”
拍摄于【正安古典中医私塾】课堂
01
学脉之要,重在脉理
学脉第一步,是要忘掉“脉”。若心中有“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种种“脉象”,便很难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脉象”。
脉象本身是无名相的,落于书面的脉象,只是为了便于记录和交流。如临床中,同样是“浮脉”,有时可用“开”法治´疗,有时则需用“收”法治´疗。
不要急于给指下的感觉定名,“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名号不重要,重要的是指下脉象形成的机理。
要活在脉理中,不要死在脉象下。
脉诊不难,难在思维的改变。“脉”都会摸,“症”也客观存在;治病之难,难在找到“脉”和“症”之间的联系,难在如何将“脉”和“症”挂钩——唯其精研医理,方能别有会心。
拍摄于【正安古典中医私塾·古中医脉法】课堂
02
由“形”而象,由“象”及“理”
“形、象、理”是脉学必须具备的内容,由“形”呈现一种“象”,然后推导出“形”、“象”背后之“理”,即是脉诊。
比如,寸脉摸到“细涩脉”,即细而不流利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由“形”表现出的一种“象”,而这种“象”的形成中医十四条经络基础知识,则必然需要有一个“理”的支持。
可以假想,如果我们不知道“细而不流利”这种脉象的名叫做“细涩”,只是指下的感觉是寸部的血管是细的,且血运并不流利,那么一样可以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细”的状态,是因为血管中的“阴液”少了。
那么,什么情况下才会导致“不流利”呢?
譬如过去农村浇地的水渠,导致渠水流动不顺利的原因,可能是渠中淤泥、杂草、石头等杂质太多,也可能是水泵抽上来的水本身动力不足。
人体的血脉也是一样,可能是瘀血、痰浊、气滞等“杂质”太多,也可能是人体本身“动力”不足——这就是一个由“象”及“理”的过程。
治´疗上,“阴液”不足了,就要养阴、养血;“杂质”太多了,就要清瘀、化痰、行滞;“动力”不足,就要补气、补阳。
当然,根据病情轻重及个人体质不同,以上治法又当各有侧重。
03
气血先见,气血后见
所谓脉者,气血之先见,即气血在“动”之前即可感知的机体信息,它揭示了气血的状态。
脉象中我们摸到所有有形的“实体”,都是人体正常气血化生的,所谓“气血聚则成形”;若脉象中出现“虚空”的象,即为气血不足所致。《内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此之谓也。
所谓色者,气血之后见。若病人的形色表现为“胖、黑”之“水”象表现在后,说明这个病人的病情经历了很长时间,虽然目前的形色为“水”,但脉象却揭示了其因长期生病而导致的“孤阳”状态,所以比较难治。
拍摄于【正安古典中医私塾】课堂
04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如何看待“营卫”?“卫”,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营”,则常营不已。
营卫在生成和运行过程中,五脏六腑、阴阳气血津液都参与到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营卫的病变,因此营卫病不可拘泥于解表法。
如果一个人熬夜,则卫阳不能入于营阴,五脏也就得不到卫阳的补充,从而不能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到了白天,五脏六腑之阴又无以济阳,则卫阳不足,加上五脏所化营阴亦不足,便表现出营卫不足类似于阳旦证的表现。
对于该证,《伤寒论》中先与甘草干姜汤复其阳,再与芍药甘草汤复其阴,其人阴阳得复,剩下未腐熟之水谷,则以调胃承气汤化而下之。
若病人表现为头疼,脉象上唯有左尺脉不足,则知此头疼为肾水不足,不能上养与髓海,髓海空虚所致,可用六味地黄丸;若因肾水不足,不能养木,则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黑豆养木、白蒺藜平木;若同位左尺脉不足,但表现为咽痛,则须用猪肤汤治之。
可见,学脉怕“学死”,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其中的“理”。
拍摄于【正安古典中医私塾】课堂
05
举例肺病,琐谈脉证
一切“表证”,脉之以中取以上表现为“浮”象为主的,方可用“开鬼门”的方法治´疗,如麻黄汤类方。
麻黄汤中,桂枝可温经,为升乙木之药,而非解表药;乙木升,化为“火”,这个“火”对治“寒”。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麻黄的性味是苦温,可以治寒热,而非后世所谓辛温,可见麻黄为“开鬼门”之药,亦非解表药;杏仁降肺气而化生水。
乙木升则化“火”,为阳;肺金降则化“水”,为阴;“火”降于“水”,方能化为汗。至于甘草的作用,则为滋脾胃以养营卫生化之源。
右寸脉“浮紧”,为“不开”,乃因肺气收敛太过而卫气不出;若右寸脉为“沉紧”,则是因为肺内“温度”不够,营阴不出而化“水”,即肺中有寒饮。
此时,若其他部位脉象均为“沉紧”,则可用麻黄细辛附子汤;若其他部位脉象正常,则不可用附子;若脉象“沉而不紧”,则不可用细辛;若脉象“沉而微弱”,则应加大“土”之力,即理中汤法。
由此可见,治´疗肺病,离不开“土”。
所有“表证”,症状上有流清涕、打喷嚏等,若脉象沉取为“虚”、“空”的,无论风寒、风热,甚至温病,皆不能“解表”,而应当建中,即所谓“虚人外感建其中”。
若脉象沉取“虚”、“空”,症状表现却见黄痰、发热、口渴等热象者,则可在建中的基础上,合白虎汤类方。
若患者咳嗽不甚,稍有痰,右寸、关“虚弱”,可用六君子汤;若患者活动后咳嗽,左尺脉“沉”,则可在六君子汤中加熟地、当归,即金水六君煎。
课程广告
正安古典中医私塾
第8期重磅上线
课程咨询
温慧
全课费用:52000元
(3位老师中医十四条经络基础知识,43天课程,全阶连报)
01
课程特色
『古中医筑基』、『古中医脉法』、『伤寒论浅解与实战』、源于《黄帝内经》和《难经》的『 经络医学精修』、『脾胃论』等内容以天道明医道,古典中医私塾课程让你在一条鲜明的主线上循序渐进,有着高屋建瓴的格局,同时又可以真正建立清晰的临诊思路。
正安古典中医私塾,认同「教学相长」的学习模式。我们鼓励你与老师有更多的互动,为此,我们全部课程都会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提倡同学们在每节课中大胆提问,在讨论中激荡脑力,更好地掌握老师的精髓思想。
正安古典中医私塾,还将采取大量的案例教学。老师们根据自己实际临床病例,为你展现他的临诊思路。你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还能有宝贵的临床案例,可以复盘印证。
02
课程内容
《古中医私塾方脉》
方脉——医方与脉象
融合天地人一体的道法医学,将《黄帝内经》、《伤寒论》,以及脉法、针法理论打通,并以术法的形式,带领初学者入门,力求学习本课程的同学,既能实战于临床,又能知道古中医究竟面貌如何,从而达到认知的「出道既巅峰」。对于资深中医人士和爱好者,亦将是一场思维的盛宴。
『古中医筑基』
初识古中医,了解经方三派、脉法三派及针灸四家(古典、奇穴、飞经、华佗四派针灸特点,简介圆运动针法,五行脉针)
古中医基础知识:荣卫;水火;三焦;五行;六气;臓腑;经脉
三阴三阳的基本概念、内涵,六经病的实质,提纲的意义
天干地支、五运六气与经方的关系
道法经方的基本体系及三才参赞介绍
『古中医脉法』
古今脉法纵横
阴阳五行脉法
伤寒脉法
脉法带教实战演练
『伤寒论浅解与实战』
古典思维疾病解析法
一百首经方实战运用
古中医经方医学交流与答疑
游学(药材市场走访识药,了解药材的炮制、剂型制作等,行程待定)
· 讲师介绍
陈余粮 老师
号卜素子,又号无山居士、拾芥草堂主人,卜素古中医学社创始人,正安文化特邀讲师。师从脉诊大师王光宇,原「伤寒论坛」坛主,整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针灸临床家丛书》、《伤寒论坛丛书》、《胡希恕讲伤寒论》、《胡希恕讲金匮要略》等。多年来致力于道术法合一医学的研究,创圆运动针法,五行脉针,五六经方体系等。
· 课程特色
本课程是陈余粮老师积二十五年学习、研究、临床为一体成果的重磅课程。从古中医筑基、脉法到伤寒论经方实战,系统带领初学者完成筑基到初步临床的过程。模拟看诊带教,老师更将手把手从望闻问切开始,带你运用所学,在纷繁复杂的症状中,建立清晰的临诊思路,辨证施治,开方用药。
课程学时:102 学时(17天)
单课学费:29400元
《经络医学精修》
《灵枢•经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说明经络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经经络腧穴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征
逐经详解其生理功能、病理特征
逐经手把手带教:经络诊察、腧穴点穴、刺灸手法等实践操作
以案例教学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 讲师介绍
王红民 老师
中国中医药报经络医学专栏特约撰稿人
教授,医学硕士,执业针灸医师,北京市级学科带头人。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针灸推拿教学及临床30余年,其间遍访名师,2013年拜师成为王居易教授入门弟子。是王居易教授专著《经络医学概论》和《经络医学针灸医案讲习录》主要整理者之一。
教学与临床并重,精研古籍,探骊得珠。临证善用针、灸、刺血、推拿等多法结合,技术全面。积累针灸推拿教学案例千余例,病症包括内外妇儿多科常见病,取得了突出的效果。
首创经络推拿法,经10余年教学临床实践研究形成「问、察、辨、选、推」的诊疗模式,适合临床推拿医生应用,更适合家庭常见病的养生保健。所授课程深受国内外爱好者的欢迎,收获了大批民间经络医学粉丝。
在《北京中医药杂志》及《中国中医药报》发表经络医学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个人系列专著《经络医学研习录》医话故事及医案集、《经络诊察与推拿临床思维训练》等。
· 课程特色
从六经气化源流开始、为学员呈现完整的的经络医学体系
详解——每条经络的循行路线、与脏腑、器官的联系路径
精修——每条经络的结构和重要腧穴的诊察、点穴、刺灸手法
解析——每条经络的气化功能和病理特征
从而收获对经络医学体系的完整认识,能够运用经络脏腑一体化的原理,掌握临床常见病症的察经、辨经、选经、配穴方法,能够熟练完成经络诊察、推拿点穴、四肢部腧穴刺灸等实践操作。
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
「做中学」理实一体化教学风格,轻松理解古老抽象的医学原理
趣味学习歌诀,轻松记忆复杂的经络循行与腧穴位置。
课程学时:96学时 (16天)
单课学费:26800元
《脾胃论》
方脉所主,病症多端,总其纲要,不出「外感」、「内伤」两门。
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
李东垣的代表著作即《脾胃论》,它继承了《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理论,与内经伤寒一脉相承。
· 课程大纲(共60学时)
一、《脾胃论》的创作大纲
二、《脾胃论》应用五运六气理论
三、阴火是怎样形成的
四、阳虚三联证
五、风药
· 讲师介绍
田合禄 老师
执业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40多年。多年潜心研究《内经》、《伤寒论》、《脾胃论》,吸纳《周易》太极理论,创建了“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理论,用于外感、内伤临床效果良好。出版著作20多部,多次获奖。其力作《周易真原》、《中医内伤火病学》、《中医运气学解秘》、《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五运六气解读脾胃论》、《五运六气解读人体生命》、《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伤寒真原》、《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针灸真原》等深得学术界好评。
田合禄老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学科建设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五运六气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7年12月成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名医工程「田合禄名医传承工作室」。
· 课程特色
以天道明医道,在运气大家田合禄老师的亲授引领下,解读《脾胃论》的奥义——五运六气的标本中气理论于中医临床的应用,学习内伤病的临诊思路,辨证施治,开方用药。
课程学时:60学时
单课学费:16800元
课程咨询
温慧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