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系统医学】系列讲座

何轶群 87岁 民间老中医

2016年4月15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场精彩讲座,座无虚席,特在此与广大中医爱好者分享,希望传统中医能发扬光大。此次讲座有幸邀请何老师分享以下内容,欢迎大家来现场或者网络听课。

1、3月——“治未病”概论

2、4月——传统中医脉学与脉诊

3、5月——癌症治未病方略

4、6月——心血管疾病治未病方略

5、7月——各类疑难杂症病例分享(50多年的中医治病思路与真实病例实战剖析解读)

传统中医脉学脉诊(一)

简述脉象原理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中医脉诊教学视频全集_中医脉诊入门视频讲座_中医脉诊讲解视频

心脏和脉管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和脉管构成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血液行于其中。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不断地搏动,把血液排人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的功能,形成了脉象。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血又是气的载体。脉管统摄血液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心搏的强弱和节律也需要气的调节。因此,气血对脉象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脉象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脏腑的整体功能活动亦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肺对脉的影响,体现在肺与心,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气对血有运行、统藏、调摄的作用,所以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脉之“胃气”的多少与脾胃关系密切。同时,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还依赖脾气的统摄作用。

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肾藏精,精化血。

脉象的基本要素

古人用“位、数、形、势”概括脉象,脉象基本要素与脉位、至数、脉力、长度、脉体大小、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有关。

1.脉位:指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跳动最明显部位的深浅、长短。正常脉的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可得,寸、关、尺三部有脉。如脉位表浅者为浮脉;脉位深沉者为沉脉;脉搏超越寸、关、尺三部者为长脉;脉动不及寸、尺者为短脉。

2.脉数:指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的频率快慢和节律是否均匀。正常成人,脉搏的频率约每分钟72—80次,且节律均匀,没有歇止。如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一息不满四至为迟脉;出现歇止者,可能是促脉、结脉、代脉。

3.脉形:指脉搏跳动的宽度、大小、软硬等形态。脉形主要与脉管的充盈度、脉搏搏动的幅度及紧张度等因素有关。如脉管较充盈,搏动幅度较大者为洪脉;脉管充盈度较小,搏动幅度较小者为细脉;脉管紧张弹性差、欠柔和者为弦脉;脉体柔软无力者为濡脉、缓脉。

4.脉势:指脉搏应指的有力无力、流利度、紧张度等趋势。正常脉象,应指和缓,力度适中。应指有力为实脉、应指无力为虚脉;通畅状态较好,脉来流利圆滑者为滑脉;通畅状态较差,脉来艰涩不畅者为涩脉。

分清六部

寸口脉又可以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手腕后桡骨(手臂外侧鼓出来的那个小骨头)茎突为标记,其内侧部为关(图中2黑点处),关前为寸(图中1的黑点处),关后为尺(图中3的黑点处)。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这就是寸口诊法的的三部九候。

寸关尺三部又可分为浮、中、沉三候。初学者先不管中取,掌握好沉取和浮取即可入门。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寸脉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关脉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左为肾阴,右为肾阳,尺脉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中医脉诊教学视频全集_中医脉诊讲解视频_中医脉诊入门视频讲座

人体的五脏六腑,浮取为腑,沉取为脏。左手寸脉,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关脉浮取为胆,沉取为肝,左手尺脉为肾阴;右手寸脉,浮取为大肠中医脉诊入门视频讲座,沉取为肺,右手关脉浮取为胃,沉取为脾,右手尺脉为肾阳。

摸脉力度

三手指轻触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叫“浮取”

三指略用力得其中,却不到底,叫做“中取”

三指按脉到几乎可触及骨的深度,叫做“沉取”

浮、中、沉三取,诊脉者是要常练苦练,经年累月,才能由入门到熟练,才能从指感到心悟,从心悟而入“脉证合参”之坦途。

欢迎大家留言,共同探讨与学习,感谢何老师的分享与各方的大力支持。

本视频分为上中下篇,此为中篇,录像为非专业人士录制,不完美之处请大家包涵与理解,缘生小铺会继续为大家分享何老师的50多年宝贵经验与传统中医药的精髓。

大家还可以从腾讯视频中搜索:“缘生小铺”查看。

中医介绍

何轶群,87岁,民间老中医

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重庆大学,80年代初赴美,先后发表、出版《系统医学概论》《通货膨胀与减量经济》《谁主沉浮》《潜龙在渊-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东方不败-金融风暴后的中国》《太极求真录》等论著约200多万字;2005年回国,2011年通过国家卫生部全国统考,82岁取得医师资格证书中医脉诊入门视频讲座,任安徽省马鞍山市济世医院副院长。

研究并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致力于“系统中医学”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应用经方加时方,以及自创处方,开出独特的连锁处方,有效治疗亚健康和慢性疑难杂症。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基本解决了对癌症、心脏病等前期诊断与治疗的医学难题。

独创连锁处方和”阴阳脉“之论,并践之于行。为学生授课时,经常用西方相对论、系统三论和现代生理学、病理学的理论思维讲解中医精髓。首次提出:西方科学界于二十世纪后期提出的系统三论,早在17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已经有所包含和体现,他提出的十二个字:“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前4个字体现信息论,中间4个字,系统论,后4个字,控制论。仅用十二个字,就表述了一千多年后才被人类发现、总结、发展、转化的系统三论的哲学内涵。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