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西医在临床取得疗效,人们往往会觉得好科学,跟苹果手机一样,一代总比一代强。大家更愿意相信科学总是在进步的。
中医在临床见了效果,绝大多数患者只会觉得神奇。前天下午,一个肩周炎患者,在其脸上点了一针,左手立马能举过头顶。一旁的西医同事发自内心地说,针灸就是特别神奇。
你看,连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医务工作者都这么讲。
甚至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觉得神奇。同样是肩周炎,觉得很好治,偏偏怎么治都治不好。有师兄建议考虑风水病。
所谓风水病,就是把患者家里的冰箱、茶几什么的,挪一下位置,窗帘的颜色换一换。临床上确实遇到过这样的神奇。
难怪鲁迅要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两千年前同样是搞文学创作的司马迁写一代神医扁鹊,简直是在写玄幻爽文。
“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武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扁鹊喝了三十天中药,就能看到墙壁对面的人,眼睛就像CT一样,具备了透视五脏六腑的功能。但这功能太神了,像是外星人一样,扁鹊只好低调,跟患者讲,我是靠脉诊知道你生的什么病。
故事结束,司马迁还来了一句神补刀。
“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言下之意,扁老师是脉诊的开创者。但开篇就说人家从不摸脉。这到底是司马迁逻辑混乱了,还是我们这些学中医的一直在学东施效颦?而且一效效了两千年!
这事算死无对证了。
学习中医的过程,有太多这样的死无对证。比如刚刚说的风水病。不是听说的,实实在在经历的。
前脚走了一个腰痛的,后脚人家就来了。劈脸一句话,大夫,上回肩膀后来找一个算命的治好了,昨天腰又痛了,还得来麻烦你。这回是没死!可是对半天又能对出个什么来呢!难不成改行修仙!
中医难学,脉诊最难学。很多时候简直无从下手。都还扯不上懒得学,完全不知道从哪里学。都学过“国家医师通关宝典”之类的吧!你敢照着这些八股文看好病?
当然,司马迁毕竟是外行,我们中医博大精深中医脉诊书籍,不用司马迁燃尽生命写《史记》的持之以恒能学会吗!
“余每览越人(扁鹊又叫作秦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说这句话的人叫作张仲景,东汉人。张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将脉象和症状结合起来治病,搞了一本传世之作《伤寒论》。他平生就服一个人,扁老师。
“叹其才秀”讲得直白一点,扁老师帅爆啦,学生好好仰慕你哟,么么哒。这样肉麻的表达,显然张医生把扁老师的东西学到家了。
转眼到了西晋,张老师跟扁老师一样,成为了新一代的宗师。所谓前浪死在沙滩上,老师挂了学生上。张宗师挂了之后,轮到学生王叔和做主了。
王同学堪称当时,也许还要加上两千年来最牛脉诊专家之一。因为他搞了一本承前启后的脉诊著作《脉经》。
“经”在中国古代的地位非常之高。比如《道德经》,中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唐僧取经,全都带一个经字。经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总结。地球毁灭了,都得认的规律。
由此可见,王同学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立志要接列祖列宗的班。王老师发心也特别好,为什么要搞这么一本书,就是为了让后来的学生,可以少走一点弯路,人手一本旅游指南。
当年我跟很多同学一样怀着无比期待的心,对王老师的敬仰之情倒灌胸腔,翻开第一页,立马傻眼。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王老师写得很直白,摸脉这事太难学了,各种脉象千变万化,差别只在毫厘之间,心里面明白了,下手还是不明白。
呃……你没搞懂,你写什么“经”啊!你看看你老师,多实在,就取了一个“论”字。
跟绝大多数人搞《伤寒论》一样,一开始只能从药证起步。明明知道张老师说要脉症并治。可就是不知道怎么脉啊!这种痛,但凡追求过一点中医的,都应该是切肤的。
千年过去,时间走到了民国,在西南山城诞生了一个超级牛逼的中医。他妈妈怀他的时候啊,用司马迁的话讲,“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
司马迁作为汉朝的上班族,写老板刘邦的时候,肯定要多点几个赞。同样作为孙子对爷爷的崇拜,稍显激动也是应该的,大家要客观理解。
爷爷超级擅长脉诊,能达到预测生死的地步。他的故事,之前写过,文末放课程链接,这里不重复。
三五岁的我,完全不知道老人家一天到晚把三根指头往人手上摸什么,还摸得津津有味。这个世界怎么可能存在着比舔棒棒糖还有意思的事呢!
等我明白的时候,准备虚心请教一番,爷爷早已过了奈何桥,喝了孟婆汤,忘了孙子的相貌,轮回去哒。
正当医路陷入迷途之际,一位针灸老师犹如夜空中最闪耀的星照亮了我漆黑的眼。
这位老师不会脉诊,也觉得脉诊毫无必要,更牛逼的是,经过他的临床实践,证明了不会脉诊,疗效依然可以很高很高。
喜出望外是必须的,从此搞上了针。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疗效也是喜人的。期间还给爷爷烧了一封信。非常自信地告诉他,虽然孙子没有继承你的手艺,但是继承了你的遗志,殊途同归嘛!
跟着针灸老师学习期间,发生了许多事情。比如他从来不教我们背任何一个穴位,特别对教材上某某穴位治某某病这样的说法厌恶至极。他总是耐心地教我们观察人体的变化。比如皮肤的颜色,毛孔的大小,左右手臂有何差异……这些实实在在的技术,颠覆了我对中医的理解,或者说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中医对人体应有的理解。
在针灸老师的影响下,基本处于打死都不学脉诊的状态了。
现在回头再看这些经历,多少有些过眼云烟的色彩。如果要用两个字总结,幼稚。
中医是不断追问自己的过程。无论是与书中的老师神交,亦或是跟现实中的老师碰撞中医脉诊书籍,唯其重要的,往往不是如何下针,针到何处等等具体的操作技术,而是借由与中医的关系发现自己,成为自己。
大约三四年前,推倒一切所学,重新回到起点,见一个人就摸一个人的脉。我坚信自己心中生发出来的一丝直觉。一个中医不学会脉诊,就不能突破技术瓶颈,只能停在原地,沾沾自喜。守是守不住的,从来只有不进则退。
这个过程痛苦而迷茫,甚至是失控的,根本没有任何人会告诉我,这条路应该怎么走。在前方隐约可见的,也许是童年时爷爷的三根手指头。
享受不确定性,发自内心的感恩痛苦,踩在承受能力的临界点,就像踩在万丈高空的钢丝上,允许崩溃时常发生,肆无忌惮行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摸了这几年脉,最终摸出一个全新的自己来。
周星驰《大话西游》
·END·
①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 学习脉诊的痛苦
一个人的痛苦是痛苦一群人的痛苦是狂欢
②
点击阅读爷爷的神奇脉诊
③
用孩子都能听懂的话
解读黄帝内经、九针
张仲景的伤寒论 叶天士的温病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