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经络漆人

2000多年前,有个成都人病急投医。医生师从中医扁鹊学派,他默默把所学药方都过了一遍,对这个成都人说:“你这个病,我先给你扎上几针,再开两服药,应该就见好了。”说完,他拿出了一个标满了穴位的经络漆人……

这个故事,是成都博物馆藏着的两件宝贝讲的,一件叫《扁鹊内外经》,一件叫木制品经络漆人。即便你在成博看过这两件文物,可能也不知道,他们是在成都修地铁3号线的时候被发现的,他们的现世揭开了一个一个中医学谜团。

扁鹊内外经竹简

因为这两件宝藏,成都老官山汉墓获得了“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与“2013年度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两项殊荣。

《扁鹊内外经》失传千年 在成都“重出江湖”

当年,地铁3号线一车站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西汉时期的汉墓群。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抢救性发掘。考古学家们发现,这些古墓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盗墓者光顾,金银细软被席卷一空。然而,在发掘其中的3号墓时,却在其中发现了大量竹简。

扁鹊内外经竹简

当时考古现场的负责人谢涛说,墓主人被认为是一名医官,简牍所整理的部分医书,被证实极有可能是失传已久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扁鹊内外经》。扁鹊这个人很有意思,根据史料考据,确有“神医”扁鹊这个人存在,更神奇的是,在汉代的时候他已经被传为神人,因为部分出土的扁鹊画像都长着翅膀。这位被神化的神医,留下的这套内外经,就是放在现代来说,也具有非常大的实用性。

谢涛说:“中国历史上有三种经书,一是《黄帝内经》儿科中医书籍,二是《扁鹊内外经》,三是集合了众多无名氏的《白式内外经》,但是《扁鹊内外经》和《白式内外经》都已经失传,只有《黄帝内经》流传下来了,所以现在的中医学习、使用的都是《黄帝内经》,《扁鹊内外经》比《黄帝内经》更完整,对以后的中医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西汉初中医理论就有分科 药方现在也具实用价值

《扁鹊内外经》内含很多部医书,例如《六十病方》、《尺简》、《经脉书》、《诸病症候》等,“这些医书的内容不仅包括实用性很强的内经外经药方,还有医学理论,专门解释病是如何产生的,药该怎么吃,药方怎么配,脉象应该怎么看等医学理论,非常完整与具有科学性,这可以看出,在西汉初期,中医已经发展到能够撑起一套完整医学理论的地步,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体系。”谢涛说。

很多药方到现在都具有实用价值,例如《六十病方》这本医书,是将每种病的药方集合成册,下次再遇到类似的病例就直接将药方找出来使用,其实就跟现在的大数据检索一样的原理。除了这种操作难度较小的药方,在医学理论上,当时还细分到了妇科、儿科、内外科等和现在医疗体系中差不多的分类。

所以现在的成都人去看中医,其实和当时看中医区别不大,唯一的区别大概是当时只有官员能很快的接受这么高水平的治疗,而现在人人都能随时享受到好的医疗水平。

医生用经络漆人 看准穴位给病人扎针

经络漆人儿科中医书籍,在成都博物馆进行长期展出,这是全国出土的第二个经络漆人。谢涛告诉记者,中国的第一个经络漆人出土于绵阳,是一件典型的冥器,专门为墓主制作陪葬而用,而老官山出土这件,通过研究表明,这件“天府宝藏”是一件具备实用性质的漆人,并不是冥器,这在考古过程中也是非常少见的。

谢涛介绍,上面详细的刻着人体两套经脉的运行,包括诊脉、一百多个穴位的详细位置等,跟理论上的经脉学能够完全匹配。由于人体身上的很多穴位,无法用文字具体描述位置等信息,所以通过这个经络漆人能够非常直观的将其表达出来,这也能证明针灸在西汉初期就已经非常发达,同时,经络漆人上的穴位和现代中医上用的穴位,区别也并不大,所以这件“天府宝藏”的发现,在中医学界也是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

“文物出土后,当时英国、日本等很多国家都召开了学术会议,对此进行探讨。因为以往西方医学只有灸法而没有针法,所以他们对中国传统医学中如何给人看病、医学的理论等内容非常感兴趣。”对此,记者了解到,文物出土后,西方很多专门研究中国传统医学的专家、学者都在等待着完整的研究资料出版,但尽管国内的专家已经从出土那刻就开始对文物进行研究,到现在五年多的时间,也只是出版了一些简报,完整的研究资料大概能在近两年之内出版。“虽然出土的文物保存完整,但其实它们在地下埋了两千多年,都已经非常脆弱了,一个不小心会飞灰烟灭,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对文物进行最好的保护,不能让文物受到人为的伤害,所以研究过程也是很艰难的。”谢涛说。

这名医生是个“蓉漂” 墓地使用了湖北的秘密葬术

记者了解到,这次的墓群中,墓主却不是土生土长的成都“市民”,而是千里迢迢从楚地迁往成都的“蓉漂”,3号墓的的墓主是一位医官,这些医学竹简和经络漆人就出自这位医官的随葬品。谢涛介绍,工作人员赶到现场之后,根据文物的特质,初步判断是汉代的墓葬,并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

当时共清理出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出土漆木器、陶器、铜器和铁器等620余件文物。该墓葬内发现920支医学竹简。照理说,木制品、漆器都是不易保存的文物,但是这一批文物却保存得特别完好。谢涛说,到现在为止,成都大概发现了近万座汉墓,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文物是里面保存得最好的。“此次出土的随葬品之所以保存如此完好,我觉得与这种特殊的丧葬习俗密不可分。成都地下水位很不稳定,许多墓葬内也是时而干燥时而潮湿,随葬品保存十分不易。而此次发掘的汉墓椁室均由50多厘米厚的楠木板镶嵌而成,再用青膏泥包裹,椁室内还垫有厚厚的棕垫,加上墓葬封土黏性较好、保水性强,使得墓葬一直处于饱水状态,因此众多珍贵文物得以封存。”根据研究,这些墓群应该是使用了从楚地带过来的葬术,才能在成都平原这种本来不具备保存条件的环境下保存如此完整。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