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审核:贾晶花 苗润祥
重点推荐:
【会议延期通知】北京精准保胎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延期通知
【新华网直播】 570万人围观—-陈建明领衔《新华大健康》直播对话反复流产与精准保胎
接上文: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认识女性的解剖,生理与病因病机特点,研究妇科疾病诊疗规律,防治妇科疾病的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其主要特色及优势是通过整体辩证施治完成调经,助孕,安胎,以及带下,产后调治和养生保健。在大力弘扬中医文化的今天,“西学中”的需求越来越大,“零基础学中医妇科”需要先学习中医妇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本系列从中医角度阐述妇科疾病的常见病因。
妇科疾病的发生,与自身正气和各种致病因素均有关系。《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则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的强弱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主导作用。但致病因素也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疾病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当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损伤冲任,均可导致女性经、带、胎、产、杂病。引起妇科疾病的病因有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等。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亦可影响冲任而导致妇科疾病。此外,禀赋不足也是导致某些妇科疾病的重要体质因素。本篇介绍淫邪因素。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正常情况下为“六气”。若非其时有其气,则成为致病因素,称为“六淫邪气”。因其从外而侵,又称外邪。明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火邪即热邪:“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另一方面,由于体内阴阳之偏胜、偏衰,脏腑、气血调节之失常,亦可产生风、寒、湿、燥、热等内生之邪。
各种淫邪因素皆可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但由于女性的经、孕、胎、产均以血为用,而寒、热、湿邪尤易与血相搏而致病,故妇科疾病中,以寒,热,湿邪较为常见。
一、寒
1.外寒
外寒是指寒邪由外及里,伤于肌表、经络、血脉,或由阴户而入,直中胞中,影响冲任。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收引、凝滞,易使气血运行不畅。《素间·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如素体虚弱,膜理疏松,天气寒冷,当风受凉,以致感受寒邪,或适值经期、产后,血室正开,衣着不足,或冒雨涉水,以致寒邪由阴户上客,与血相搏结,使胞脉阻滞,而发生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痛经、经行身痛、产后身痛、产后发热等。
2.内寒
内寒是因脏腑阳气虚衰,寒从内生,或过服寒凉泻火之品,抑遏阳气,使防寒内盛,血脉凝涩,冲任虚寒。内寒的产生,与脾肾阳虚关系较大。由于命门火衰,脾阳失于温煦;运化失职,则阳不化阴,水湿,痰饮内停,常导致月经后期、闭经、崩漏、痛经,带下病,经行泄泻、经行肿胀、妊娠肿胀、不孕等。
二、热邪
1.外热
外热为外感火热之邪。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动血、伤阴、生风。热邪为患,易耗气伤律,导致壮热,汗出,口渴;热扰神明则神昏谵语;热极生风则抽搐昏迷;热迫血行则血不循常道而出现各种出血证。在经期、孕期或产后零基础如何学中医,正气偏虚,热邪易乘虚而入,直中胞宫,损伤冲任,发生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发热、子淋,产后发热等;若热邪结聚冲任、胞中,便气血壅滞,热盛则肿、热盛肉腐,则导致盆腔炎或阴疮、孕痈等。
2.内热
内热多因脏腑之阴血津液不足,阴不维阳;或素体阳盛,或过食辛热温补之品,或七情过激,五志化火,以致火热炽盛,热伤冲任,迫血妄行,亦可导致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血吐衄、经行头痛、经行情志异常、胎漏、子痫、产后发热、阴疮等。
从热邪致病的证候而言,还有虚热,实热、热毒之分。临庆上常把阴虚所致的内热称为虚热,可见月经从热邪致病的证候而言,还有虚热、实热、热毒之分。临床上常把阴虚所致的内热称为虚热,可见月经淋漓不净、产后低热等;把情志化火、饮食不当以及外感之热等称为实热,可见月经过多、带下色黄、盆腔炎等;热毒乃邪热炽盛,蕴积成毒,如感染邪毒之产后发热等。
三、湿邪
1.外湿
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久居湿地而致。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易困阻气机,损伤阳气,病情缠绵。湿性趋下零基础如何学中医,易袭阴位。《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与寒并,则成寒湿;湿郁日久,转化为热,则为湿热;湿聚成痰,则成痰湿;湿热蕴积日久,或感受湿毒之邪,浸淫机体,以致溃腐成脓,则为湿毒。湿邪客于阴户,直中胞中,则导致妇科疾病。湿留日久,可随体质的阴阳盛衰而发生寒化或热化,下注冲任,引起带下病、阴痒或盆腔炎等。
2.内湿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内湿多责之于脾,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湿,或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土,亦不能化气行水,遂致湿从内生,久而酿成痰饮,痰湿停滞,流注冲任,伤及带脉。
湿为有形之邪,湿邪为患,因其留滞的部位、时间不同,可导致经行浮肿、经行泄泻、闭经、带下病、子肿、子满、产后身痛、不孕症等。
内湿与外湿,又可相互影响,如湿邪外袭,每易伤脾;脾阳不足,湿气不化。而脾虚之人,易被湿邪入侵。
参考文献:
刘敏如.中医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肖承惊.中医妇科临床研究L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罗颂平,谈勇,中医妇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未完待续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