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临床疗效是中医糖尿病科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打造品牌专科的生命力之所在,高疗效才是硬道理。因此,中医糖尿病医、教、研工作者所做的一切都必须围绕提高疗效开展工作,否则就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进行糖尿病学的研究,也没有必要对糖尿病前沿的研究进展进行探索。那么,如何提高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应该成为中医糖尿病防治工作者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首要问题。
创新中医思维,活用“三辨诊疗模式”
唐容川曾指出:业医不知脏腑,则病原莫辨,用药无方。”充分强调了临床首重诊断的意义。作为中医糖尿病专科医生,只有明辨了中医的证,认准了中、西医的病,辨准了中医的体,识病明证,病证结合,病体结合,融会贯通,治疗方案方能有理有据,丝丝入扣,取得高效,进退自如。否则就会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治疗用药无从下手中医治疗高血糖的方剂,甚至延误病机,必当慎之又慎!
正确的辨病诊断和精准的辨证、辨体,是拟定正确治疗方案的前提,是合理用药、施针、施护等的科学依据,是提升临床疗效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法及现代医学糖尿病理论、诊疗方法等,用心进行临床诊疗活动。同时还要注意学习和应用自然辩证法、医学辩证法、逻辑学、思维学等有关科学知识。真正做到识病明证,识病明体,双重诊断与三辨辨病、辨证、辨体)结合,为精准治疗提供基础性保障。
当糖尿病出现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时,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古人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消”,其基本病机是肺燥、胃热、肾亏,阴亏为本,燥热为标。随着中医对糖尿病认识的逐步深入,传统“消渴”所论之病因、病机、证型、治则、方药等,已不能完全解读当今糖尿病的全过程,“消渴病”和糖尿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切不可完全等同。古之“消渴”作为中医的一个“证”,高度概括了现代糖尿病、甲亢、尿崩症等多种疾病的某一个阶段的证候、病因、病位及发展变化等。现代亦称之为“消渴证”,是为广义的“消渴病”;狭义的“消渴”专指尿有甜味的消渴,即“消渴病”,见于现代医学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症状期。而在糖尿病群体中,虽然部分患者体检、化验血糖等相关检测的指标已达到现代医学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但却没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就不能诊断为中医的“消渴病”,所以,“消渴病”不能和糖尿病完全画等号。
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疗应遵循辨病、辨证、辨体的“三辨诊疗模式”,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测指标和临床表现,审证求因,洞察原委。笔者认为先天不足、五脏柔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逸失度是糖尿病产生的主要病因;肥臃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萌发土壤;痰浊中阻、湿热内蕴是2型糖尿病的始动因素;土壅木郁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环节;痰热耗损气阴是造成2型糖尿病“三多一少”的内在因素;气虚是2型糖尿病迁延不愈的关键症结;气阴两虚是2型糖尿病病程中的枢机阶段;阴阳两亏是2型糖尿病发展的必然趋势;血瘀是造成2型糖尿病合并症的主要原因;浊毒内生是2型糖尿病病程中的变证。故笔者将糖尿病分为热盛伤津证、气阴两虚证、肝郁脾虚证、痰浊中阻证、湿热内蕴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七个证型。
在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中医体质学思想指引下结合临床实践,根据“体病相关”“体质可调”的理论,初步构建了“辨病-辨证-辨体”三辨诊疗模式,将辨病、辨证、辨体密切结合,贴合临床应用,更是对辨病、辨证之既往“两辨”诊疗模式不足的补充和完善,有助于精准施治和疗效的提高。
遣方择药,精究配伍
望闻问切务达神圣工巧,遣方用药必明君臣佐使,方可为精诚大医。临证中不仅要明确现代的病,即2型糖尿病,更要明确中医的病,即消渴病、上消病、中消病、下消病和脾瘅五种中医病名。审病求因、据因定证、依证立法、依法选方。以方剂配伍的君臣佐使为指针来选配药物,确定剂量。在处方择药时一定要根据辨证和辨体选药,精究主药、辅药之间的配伍,一定要充分把握和体现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努力杜绝有药无方或有方无药,尤其是要杜绝以现代单味“药研”有降糖作用为依据,进行药物堆积的累方行为。要以中医方剂配伍理论为指导,处方用药方面使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有道可寻,依序排列,对疾病的认识主次分明,用药精当,了然于胸。
知常达变,善用“反治”。常与变,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临床上,各种疾病的发病过程,其表现和机理都极其错综复杂中医治疗高血糖的方剂,时常又掺杂诸多特殊因变,正如李中梓所言:“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因而当疾病的症状与本质不一时,就要精究医理,把握本质,准确辨证,求本而治,即逆疾病表象而治。诸如伤寒论第317条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通脉四逆汤主之。”此条即是用回阳救逆的姜附剂治疗身热而赤的阴盛格阳证。就高血糖的治疗而言,血糖升高起因有多端,终归如一,即谷精不布,壅滞血中是其公理,在脏责之于脾,脾不升清,谷精难布则“糖浊”内生。因此我们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升清法”调控已升高的血糖,临床常在辨证基础上,将升麻用至30g,姜半夏用至20g,方大见功效。寓降“糖浊”于“升谷清”之中,“升谷清”于“降糖浊”之内,多升麻与半夏同用,或升麻与牛膝同用,以助升清降浊之功,此“升清法”以“升清”治“升糖”之法,实乃反治法的巧妙运用。
三因制宜,把握法度
由于2型糖尿病发病存在地域、环境、季节、年龄、性别之异。因此在处方用药治疗的过程中就不能孤立地就病证而说病证,就病证而处方药,还必须注重“天人合一”和把握整体与个体的特点,时时强化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三因制宜”理念,充分体现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因时、因地制宜,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因人制宜,则强调个体化辨证、辨体与生理病理特性。只有胸怀全人类、胸怀大自然、胸怀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才能全面地认识病证、病体,抓牢病机,把握态势,心中全了,治法全明。善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如在临床中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在冬季血糖偏高,在夏季出汗、能量散发,血糖易于控制,从而猜测血糖控制与自然天气温度相关。因此,在运用降糖药时就应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用药:南方气温偏高,用药宜远温近凉,北方寒冷,用药宜近温远寒;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用药宜轻灵微剂,中青年体壮多实,用药宜重剂祛邪,老人多体虚气弱或阴精亏少,用药宜补益固肾,女子多阴血不足或血脉瘀滞,治当养血活血,妊娠期用药,当遵守法度,轻剂补养,注重安胎。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