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本期音频在喜马拉雅专栏同步更新|

——|知识要点|——

1.明代温补学派代表医家赵献可、张介宾等提出命门学说,李中梓(zi)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重要论断,丰富完善了藏象学说。

2.温病是多种急性热病的统称,通常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明末吴又可,著《温(温病)疫论》,清代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吴鞠通,著《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薛生白《温热病篇》、王梦英《温热经纬》,促使温病学说日益成熟。

3.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创制了活血祛瘀的有效方剂。

4.近现代时期,唐宗海、恽(yun)铁樵、张锡纯等主张中西医汇通,吸取西医之长发展中医,做到优势互补。其中,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5.20世纪三十年代,曹炳章著《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汇萃古今中医学中药著作的鸿(宏)篇巨著。

——|正文内容|——

本节笔记是《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部分的最后一节,但关于绪论的介绍并没有终止,前四节笔记我们仅挑选和122节基础理论笔记对应的绪论来整合归纳,在第107节至109节笔记中,我们会将诊断学部分的相关绪论进行介绍,届时前四节笔记的内容将会再次以另一种整理方式出现,学到109节时,我们要记得再来回头复习。

至于晋·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针灸专业的同学要注意这本书,白话教材的好处是好学、规范、条例,但是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还是在古籍文献之中,所以还是要多读诸如《针灸甲乙经》、《灵枢》一类的书籍)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什么叫病机呢?中医讲的“病机”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病理”,什么叫病因呢?后面的章节我们会详细展开。

(一)宋金元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再接下来,在宋金元时期,北方部族开始融入华夏民族大家庭,他们带来的不只有纷争,也有着蒙医,藏医与萨满教文化。文化的大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是中医学的争鸣突破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对汉族是军事政治打压的。但文化不太明显,异族仰慕中原文化,统治者用武力征服了汉人,汉人用文化征服了他们。宋代陈无择(陈言)有一本书是《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三因”学说,对病因进行分类。虽然现在的病因不是用“三因”来分类,但是当时的这个分类思想对我们今日还是有影响的。具体的到了后面的“病因”章节我们再一起学习。

下面是很出名的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寒凉派。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刘完素认为,他认为相当大范围的病是由火热引起的,火热要找寒凉。

2.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攻邪(病因)派。

3.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土的作用接受容纳万物、化生万物,中医的土系统接近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李杲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易水)派。

4.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

(二)明清时期,是综合汇通、深化发展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既有许多新的发明和创见,又有对医学理论和经验的综合整理,编撰了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明代温补学派代表医家赵献可、张介宾等提出命门学说,李中梓(zi)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重要论断,丰富完善了藏象学说。“命门”在中医文献里面命门这个术语有三种含义。一、在《黄帝内经》里面指眼睛而言,就是它第一个义项是指眼睛。二、在我们讲五脏生理功能肾之后附一个命门学说,讲那个命门。三、将来同学们在学习经穴的时候,经络学的经穴的时候还有一个命门穴。明清时期温病学说有以下四位,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说,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创卫气营血辨证,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吴瑭(字鞠通),创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三)近现代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如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

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派,认为中西医互有优劣,可以殊途同归,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如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因而此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趋势:一是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如20世纪60年代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内经讲义》,发展为70年代的《中医学基础》,再分化为80年代《中医基础理论》,即其标志;二是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三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与现代化,必须走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

1.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体质、病因、发病、病机、防治等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应下大功夫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作一系统的研究,明确其基本内涵。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性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医学理论继续发展、创新和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2.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包括: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以及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

对于中医和西医,就像用英语翻译唐诗,这个能翻译大致意思,但是失去了之前的味道。中医和西医在一定角度上,是不可通约的。我们要想完完全全地学好中医,就要用中医的语言,中医人的思维方式,在中医框架下去体会,学白话文教材是基础,最后还是要回归到原著,我们这个时代,涉猎的知识极其广泛,但是深度远远不如古人。特别是在当下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利用零碎时间去涉猎知识,固然是件好事,但是有些大块头,要求深度挖掘的,我们也要静下心来去挖掘。

(四)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第一个问题说说什么叫做医学模式。首先说一说什么叫模式。模式,从现代意义讲,是指范本、模本、样本的样式,也就是说,模式是一种样式。模式作为学术的术语,在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涵义。它既是思想体系,又是一个思维方法。那么模式在医学领域里就叫医学模式。什么叫医学模式呢?医学模式又称医学观念,是人们考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这个定义简单地记,医学模式指观点和方法,是人们在观察、处理、分析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第二,医学模式的类型。按照医学发展的历程,人们对人类健康、疾病的分析、观察、处理过程中,所持的观点方法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古代时期,一种是神灵医学模式。所谓神灵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由神灵在作祟,那么解决疾病的问题必须祈求神灵。在中国,也同样经历过这个时期,祈求神灵来治病。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仍然存在这样的现象,他们治病不去看医生,反而去跳大神、请巫婆和巫师,这个现象证明当下还存在旧的、古代的神灵医学模式的痕迹。除了神灵医学模式之外,进一步发展,随着人们对世界本质认识的提高,认为世界不是上帝、不是神灵创造的,人的疾病也不是神灵所为叫自然医学模式。自然医学模式在世界医学范畴之内,有古希腊的医学、印度的医学,包括中国的医学。那就是说,这个时期,古代科学发展时期,叫自然哲学时期,人们所持的医学模式叫自然医学模式。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自然、社会和人是一个整体。因为疾病是有原因的,不是神灵在作祟,它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关。虽然中医学就医学模式的发展过程来说,属于自然医学的模式,但是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整体医学模式,它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最完美的医学模式。在当今世界,中医的医学模式,代表着医学发展的趋向,体现了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当然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有它历史的局限,但是其本质和现代的医学模式一致,代表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近代时期,这个大家要熟悉,就是以欧州文化为中心的西医学。简单地说就是生物医学模式,它把人作为一个生物学的人,不把人看成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那么治病就是治这个人的病,抛开这个人的思想、历史、感情等社会属性,单纯地从生物学属性来对他进行治疗,这种医学模式叫生物学模式。直到今天虽然已经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但是在人们的思维当中是根深蒂固了。在咱们的医疗行为当中,一旦你用西医思考这个疾病的时候,想判定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时候,大概大家想的就是生物学模式吧。看它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病理过程是什么,生理生化发生哪些改变,按照你现在掌握的西医的这个水平,很难把这个人作为社会属性的病人来考虑。

尽管如此,毕竟是生物医学模式为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今天,它还往前发展,只是人们的认识又提高了,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西医医学,分析还原的医学,它为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后医学科学的发展,仍然是要进行高度分析,高度还原的,问题是还原分析以后,如用什么思维方式来组装综合这些。而不是今天简单的一加一就等于二了,那是西医的观点,而中医的观点那一加一可能就等于三了。讲到这里,希望我们学习中医的人要对西医医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它是一门科学,它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有它的哲学体系、科学体系。作为我们来说,要善于学习它的长处来补充中医的短处,遵循我们自身的规律来完善自己,而不是排斥西医来固守中医。这是现代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有的科学胸怀。

到了现代,随着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转变,近代时期的西医学,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难以回答现实当中、医疗当中所提出的问题,在这种条件下,才提出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那么突出表现为现代医学——西医学也注重心理因素、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个问题,中医学从《内经》开始早就说的很清楚了,而西医学今天刚刚认识到。今天,作为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是把这个病人既承认生物心理有形和神,又承认自然和社会的统一。这样一个医学模式,和我们讲中医的医学模式天地人三才一体,是何其相似。只是现代医学整体的医学模式是在二十世纪初以后才逐渐建立起来,而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就提出。

纵观古代医学,尽管我们从宏观、整体上把握事物,但是微观的细节我们把握的不是很清楚,比较模糊。那么现代医学,它是先在微观上把握清楚,然后上升到宏观来认识。两种不同的思维路线得出同样的结果,从这里看,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具备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这个话不要讲,说你现代医学是跟着中医走的。那么它是西医学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它必然最后提出这个概念来。而中医学提出的早,也在不断地发展,不存在谁优谁劣。按照科学规律运动的结果,我想这样来认识,我们就能正确处理中医和西医的关系。这里面包括学术纷争和人际关系,因为掌握医学必须通过人实现。

刚才提到了整体医学模式,现在我们来展开看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什么样的医学模式叫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就是反映了中医学在观察、分析、处理生命、健康、疾病过程中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第一点,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也就是说,中医学如何来认识健康?什么叫健康?一个观点就是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社会和环境——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条件下,这三者处于和谐的状态,意味着健康。这是指人、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和谐。二,就机体本身形体和神灵合一。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基本范畴。在我们医学领域,把“形”定作是形体,“神”定作是生命的过程、功能,或者再简单点说,就是结构和生理的功能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著作,处于一个统一状态,科学状态,意味着人是健康的。那么这里面的要素,人、环境、自然,人本身形和神,就这个形体和生理功能处于一个和谐状态,意味着健康,是用这样观点来看待健康的。

第二点,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疾病观。疾病发生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正气意味着天地人三才一体,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在这种条件下,人是健康的,反映出来是正气。那么致病因素的邪气作用机体以后,形成了邪正交争的局面,邪正交争的结果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控维持健康;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控,达不到形神合一、天人合一、三才一体这样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就认为他是出现了疾病。邪正交争是中医学发病学的基本原理,没有邪气构不成疾病,就是说这一对矛盾如果是分离的话,那么不会出现疾病的概念。那么什么条件下呢?只有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正不胜邪的条件下,会怎样呢?会打乱了我们前面所讲的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而用中医学本身的术语讲,说生命的运动过程,是气化的过程,是阴气和阳气的运动过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是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一旦邪正交争的结果使阴阳的运动发生了异常,就会出现疾病。那么用阴阳来表达健康,《内经》叫“阴阳匀平”,后世医家叫“阴阳和合,或者叫“阴平阳秘”,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阴阳的动态平衡,这个词还得仔细去琢磨,我总觉得叫“和合”含义要比那个“平衡”更深刻一些。那么健康状态叫“阴阳和合”、“阴阳匀平”,而阴阳不合和变成阴阳失衡,这是中医病理学一个最大的概念,就是用邪正交争和阴阳失调这样一种观点来分析、来认识、来处理疾病,都用这样的观点来处理疾病。所以我们看《内经》会发现,看病的时候,“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说“治病求本,本于阴阳”。

第三点,治病求本,防重于治的防治观。在预防和治疗上,中医学强调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治疗观念。至于“本”,从历史到今天,对“本”有不同的解释。从气、阴阳、五行学说来说,特别是阴阳学说来说,那阴阳学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阴阳乖戾,疾病乃起。用这样一个观点来说,那么治病求本,本于什么?实际是本于阴阳。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指找出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阴阳失调,在这个条件下,治和防如何来处理呢?中医强调治未病。这和西医学治疗观是截然不同的。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既病以后,要防止疾病的传变,制止疾病向不良方向发展。这是中医整体医学模式一些基本观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的医疗观点。根据这样一个医学模式,中医学看待生命运动,讲生命本源于气,气的运动,根本原因是阴阳的某种运动,阴阳的某种运动贯穿生命过程的始终,它可以表现为正常的生命过程,也可以表现为异常的生命过程。它符合正常的规律,始终处于阴阳和合斗争的结果,运动的结果,表现为正常的生命过程,健康状态。一旦在病因的作用下,阴阳的和合发生改变,那就打破了正常的生命秩序,由正常转为异常的生命过程,就表现为各种病理变化,用中医的术语讲,就是阴阳失调。一旦出现了疾病,中医强调的叫上工治未病,防重于治。

这些观点,综合起来,就是中医学整体医学模式的一个基本观点,把它再抽象出来:一,中医学看人,一定是把人放到自然和社会环境当中,来考察他是否健康、是否有病;二,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三,在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时候仍然是用动态的观点来处理健康、疾病的问题,体现了中医学系统整体辨证的科学思维方式。这就是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

这样一个医学模式,体现了中医学的哲学观、医学观、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说它代表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的趋势,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基本特征,它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也正因为这样,中医学才引起世界各国医学家,不仅仅如此,而且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的重视。现在国外学习中医的人,不仅仅就是为了学习扎针、按摩以赚钱,许多哲学家、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都在念中医的《黄帝内经》,他们在研究东方人的思维模式,研究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而他们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科学思维方式,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特征,浓缩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的著作就是《黄帝内经》。所以许多科学家虽然他不是学医的,他们也在研究《黄帝内经》。我们大家都在学外文,能够读英文的同学将来可以读读英文的原著,看看外国的科学家他们怎么来念这个《黄帝内经》,怎么来认识咱们中国人的文化特征,怎么来认识中医学它的医学模式。

本专栏所参考点教材中,绪论部分还有“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这个部分的内容,我们先学习中医引入的三个学说,学习后,在第22节到第24节笔记中,回过头来补充学习“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这样会加深我们的理解。具体请关注第22节到第25节笔记。

(五)中医基础理论(共122节笔记)学习方法:

《中医学基础》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两个部分,在本专栏199期中,有122节为《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及相关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习《中医学基础》,必须明确学习目的,要树立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的强烈时代责任感,为进一步振兴中医药学,更好地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而勤奋学习。

同时,可借鉴中医学的一些主要的思维方法。例如,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差异和共同之处的方法。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测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方法。归纳与演绎,是由个别归纳整理至一般,由一般演绎至个别的方法。这些主要的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因此了解这些主要的思维方法,将有助于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对于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下的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切实掌握并运用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理论特征,既要联系西医的相关知识,又不能生搬硬套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著作,对号入座;既要明辨两个医学理论体系的差异,又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更不能不加分析地予以肯定或否定,这些都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

本专栏包括音频、文稿和思维导图,每一节文稿又包括知识要点、正文内容、思维导图和今日思考四个部分,在学习时,大家可以听着音频,对照文稿,如手中有教材,可相应地在教材之中做出标记,复习之时,结合第一部分,着眼重点,结合思维导图,加深记忆,可尝试对照思维导图复述文稿内容。总之,利用零散时间,多回顾,多听多看,第二遍可以加快播放速度(喜马拉雅专栏支持变速播放),形成听觉记忆。我们通过四节笔记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绪论部分,绪论是重中之重,它属于教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不是教材的附加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加深理解,也希望本专栏能够在你的学习之路上给你省时省力。

——|总结回顾|——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著作_著作奠定中医理论基础学什么_著作奠定中医理论基础学者是谁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著作_著作奠定中医理论基础学者是谁_著作奠定中医理论基础学什么

——|今日思考|——

下节笔记开始,我们将学习阴阳学说,想必在你接触《中医基础理论》之前,就对太极阴阳不陌生了,很多对中医的抨击也是从中医从古哲学引入的“诸如阴阳学说”的说理工具入手的,在正式学习阴阳学说之前,请你思考一下:在阴阳学说被引入中医框架后,中医对阴阳做出了哪些限制?阴阳学说能解释哪些问题,不能解释哪些问题,它真得像一些人说的那么玄吗?

请你静心回顾,认真思考。希望今天是美好的一天,你我都能共同进步一点点,我们明天见!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