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中医学运用阴阳学说,以辩证思维指导对具体事物的认识,阐明生命的形体结构、功能活动、病机变化、临床诊断、疾病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组织,可以根据其所在的部位、功能特点划分阴阳。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从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体表之中再分阴阳,则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从脏腑而言,五脏主藏精为阴,六腑主传化为阳。五脏之中又分阴阳,则心肺在上属阳,而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在下属阴,而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从经络而言,则有阴经、阳经、阴络、阳络之分。从生命物质而言,则气为阳,精血津液为阴等。总之,人体脏腑经络及形体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凡属相互关联有相互对立的部分,就可以用阴阳属性来划分。
现代人一谈阴阳学说,往往都会把它当成是空洞的哲学概念,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不理解它,就无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无法领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一点让人深深地遗憾。那么阴阳学说到底讲的是什么?要谈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正确认识气一元论,因为阴阳学说是建立在气一元论之上的,离开了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就成了空洞的哲学概念,而有了气一元论做根基,阴阳学说就成了地地道道的科学,因为它是对大自然最普遍规律的揭示。气一元论是这样讲的:无限的宇宙空间连续着统一的物质,它们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也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局部物质才不断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暂态的有序结构,我们观察到的一切都是由统一物质组织起来的,只是最初的产生环境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个性。显然,世界只有一种物质,阴阳描述的就不是物质,而只可能是统一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
而统一物质在自然界只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气之聚,即物质的有序状态,有中心和层次的物质系统,一种是气之散,即物质的无序状态,无中心和层次的混沌空间。如果把它们分阴阳,根据静为阴,动为阳,那么有序状态的物质相对稳定,而处于混沌状态的物质相对不断变动当中,因此,阴只可能是气之聚,阳为气之散。
你仔细看气一元论,其实它就用统一的一种物质(气)的聚(阴)散(阳)解释了自然界的一切。如果说宇宙存在自然规律的话,那么它一定是物质聚散的规律,聚就是物质系统的产生,散就是物质系统的灭亡,气聚散的规律其实就是物质系统的生死规则。由于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存在都是呈系统的,因此,阴阳学说也可以看成是对大自然最普遍规律的揭示。在所有的科学理论当中,往往都有这样一个规则,越简单,越朴素,越接近真理。中国传统文化用一种物质(气),一个原理(阴阳变换)解释了自然界的一切,当然是最简单,最朴素,也最接近真理。而西方科学用几个基本粒子的不同组合来解释世界,它离真理还有很远!事实也正是如此,西方科学解释不了任何系统秩序的存在,而系统现象是大自然最普遍的现象。
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使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体质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
1.指导养生保健
养生,又称“摄生”,即保养生命健康之意。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注重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最根本的原则是“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2.确定治疗原则
应用药物、针灸等方法调整阴阳偏盛偏衰等的病机变化,恢复阴阳协调平衡,称为“调整阴阳”,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为邪气亢盛之实证,故其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运用阴阳对立制约原理,阳盛之实热证,治法“热者寒之”,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实热证。阴盛之实寒证,治法“寒者热之”,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实寒证。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为正气不足之虚证,故其治疗原则为“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运用阴阳对立制约原理,阳虚是以阳气不足为主要病机的虚寒证,故以补益阳气为主,“阴病(阳虚不能制阴导致阴偏盛)治阳”,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虚是以阴液不足为主要病机的虚热证,故以滋补阴液为主,“阳病(阴虚不能制阳导致阳偏亢)治阴”,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另一方面,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原理,治疗阳虚之虚寒证,由于“阳根于阴”,故亦可滋阴以助阳,称为“阴中求阳”,即在补阳方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治疗阴虚之虚热证,由于“阴根于阳”,故可助阳以滋阴,称为“阳中求阴”,即在滋阴方剂中适当佐以助阳药,“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