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点击上方『中西医临床医学 』关注我
今日更新目录:
第二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基本特点
2.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2.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2.2.1 整体观念
2.2.1.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2.1.2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1)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2)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基本特点
2.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包括对生活现象、生理功能表现、病理变化反映,以及临床治疗效应等方面的反复观察,并进行综合与归纳、分析和对比,经过抽象思维的推导和升华,从而逐步形成了以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门学科。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它与我国的人文地理和传统的学术思想等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属于东方的传统科学范畴。因此,它和肇源于西方的近代或现代医学相比,有其自身的某些独到之处,存在着一些特色和优势。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中医基础医学、中医临床医学和中医预防医学三部分。
中医基础医学是关于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它既包括历代公认的比较成熟的基本理论,又包括一些医家就医学基本问题所阐发的大量的学术见解,或者说“假说”。它不仅使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的某些特征,而且还对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其他组成部分起着指导作用。
中医临床医学是中医临床各科对各种病证的具体认识,包括数千年来积累起来的各种解决病证痛苦的措施、方法和经验。它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和验证积累发展起来的。
中医预防医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预防方法,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的一门学科。
2.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有许多特点,其中主要的有三方面,即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2.2.1 整体观念
整体指的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整体观念就是强调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须注意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包括内在脏腑器官之间,心理与生理机能活动之间,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它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在结构上是相互沟通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人与外界环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再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维持着自身稳定的机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联系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稳定性的思想,就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这一观念贯穿在中医学对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的理性认识中。
2.2.1.1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学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它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就形体结构而言,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等组织器官组成的,这些组织器官是相关沟通的,任何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整体在形态结构上有着密切的关联。就基本物质而言,组成各组织器官,并维持其机能活动的物质是同一的(即精、气、血、津液),这些物质,分布和运行于全身,以完成统一的机能活动。就机能活动而言,组织结构上的整体性和基本物质的同一性,决定了各种不同机能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性,它们互跟互用,协调制约,相互影响。如心理和生理是人的两大基本机能活动,心身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治愈的协同关系。所以,古人强调:“形与神俱”,“形神合一”,认为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心理和生理机能的有机融合。就病理变化而言,各脏腑组织之间,各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相互传变而产生复杂的病理变化。
生理方面: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若干组织器官所组成的,人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的机能,这些不同的机能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受着整体活动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影响到其他机能活动,从而表现出整体统一性。从中医学的认识来看,集体的这种整体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实现的。五脏代表的是整个人体的五个功能系统,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都可以赅含于这五个系统之中。人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合成一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集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因此,在关于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认识方面,中医学具有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念。但应指出,这五个生理系统和西医学的循环、呼吸、消化、生殖、内分泌等系统在概念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的机能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组织正常地进行各自的功能活动,既不过亢,亦非不及;另一方面还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使整体机能处于协调稳定状态。每个脏腑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活动,而在整体中又有着各自的分工合作,这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虽然人以五脏为中心,形成了五个功能系统,然而这五者之间不是并列的,心在五脏中居于主导地位,靠心的整合和主宰,各个系统才体现出统一协调的整体性,人也才表现为生机不息,《内经》将此形象地比拟为:“主(心)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
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中医学借助阴阳和五行学说,以“阴平阳秘”,“亢则害,承则制,制则生化”等理论,宏观地来说明各脏腑机能之间相互制约、消长、转化和相生相克等的错综机制。中医学认为:正是凭借这些调控机制,各个脏腑组织之间维持着协调平衡,从而使整体处于生化不息的稳定状态。在这种整体观念基础上所体现出的制约观、稳定观,对中医生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病理方面:中医学不仅从整体上来探索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而且在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时,亦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应。中医病理学一般是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与其相互内在脏腑之联系,更强调该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以,病理上的整体观,主要是体现在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方面。如脏腑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体表组织器官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脏腑,同时,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也可以通过经络而相互影响,发生疾病传变。
例如外感风寒,肌表受邪,可导致皮肤肌腠营卫不和,从而产生恶寒,发热,鼻塞,脉浮,甚至咳嗽等症。这是由于肺合皮毛,外邪袭表,可使肺气不利所致。肺失宣肃,其气上逆,则发生咳嗽。但是,咳嗽既可以是肺脏本身之病变,亦可以由其他脏腑病变影响及肺而发生,如肝火亢逆,循经灼肺,亦可发生咳嗽,甚则咯血。
又如肝病(包括黄疸型肝炎及无黄疸性肝炎),发病初起,多为脾胃湿热或肝气郁结,可见恶心呕吐,脘腹作胀,大便溏泻等。这些症状多是脾胃功能失调的反映,亦即肝病影响了脾胃功能所致。所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又如肝火亢盛,可见面红目赤;心火上炎,可见舌体溃烂、疼痛、舌尖红赤;肺热壅盛,可见鼻干喘粗;肾虚不足,可见腰酸、耳鸣等,这些都是内脏病变通过经络影响到体表组织器官的临床见证。
诊断治疗方面:中医临床诊察疾病,其主要理论根据是“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故《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人的局部和整体是辩证统一的。某一局部区域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虚实盛衰有关。由于各脏腑等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决定了诊察病人时,可以通过观察分析五官、形体、色脉等的外在病理表现,借此以分析、揣测内在脏腑的病变情况,从而对患者所患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进行治疗。如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相联系。”查诸脏腑图,脾、肝、肺、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胎(苔)可验,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临证验舌法》)。可见,舌相当于内脏的缩影,察舌即可诊脏腑之病理变化。不仅察舌,而且诊脉,观面色,甚至观察耳廓,也能得至全身的情况,故中医学上的“审察内外”、“四诊合参”,即是整体观念在中医诊断学上的具体体现。局部与整体是相互联系的,现代生物全息律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生物体某些局部的变化,可在相当程度上以一定的方式反映整体的、内在的情况。故古代中医学家创造并且发展完善的,通过观察舌、脉及体表一些部位的变化情况,以揣测和判断内在脏腑及全身机能状态的一系列方法、经验和理论,是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伟大创造和贡献。
整体观念也融贯在中医学的治疗用药中。对于局部病变,中医往往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主张从整体上加以调治。如肝开窍于目,肝和目的关系十分密切,故临床治疗眼科疾患,常常从调治肝着手,每可获得满意疗效。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有着内在联系(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来治疗口舌糜烂等病症。又如脱发、耳鸣、耳聋,多由于肾虚精亏所致,可用益肾补精法治之,这是由于肾藏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其他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灵枢·终始》)等等,都是体现整体观念的治疗原则。
所以,中医治疗学强调要从整体出发,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不但要看到发生病变的局部情况,而且要看到病变所在脏腑的病理变化,同时还要注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注意整体的阴阳气血失调情况,并从协调整体阴阳气血及脏腑的平衡出发,扶正驱邪,消除病变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变在脏腑之间的相互传变所造成的连锁病理反应,通过整体的治疗效应,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实际是即是整体治疗观的具体体现。
总之,中医学认为:人在组织形态结构上,是相互沟通,有着层次结构的;在物质组成上,是同一的,精、气、血、津液等时刻灌注全身,并循行不休;在机能活动上,是相互协调、相互制约、胡根胡勇的;在病理变化上,又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故认识和阐发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时,都贯穿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一基本观点。
2.2.1.2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人体不仅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人体与外界环境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人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从中医学认识来看,人与外界环境有着物质同一性,人又生活在环境里,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正因为这些原因,外界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显著或不显著地影响到人,影响到人的机能活动,迫使机体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这类反应处于生理阈值之内,则表现为生理性的适应;如果这类反应超过一定范围,或者虽作出了反应, 但仍使机体无法适应外界的变化, 就有可能出现病理性情况, 甚或发展为疾病。这就是中医学强调的人与环境的统一性。《内经》以“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等来表述这一认识。它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对机能活动的影响;二是社会环境对机能活动的影响。
(1)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中医历来十分重视人和自然的联系,季节、昼夜、地理等,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等许多方面均有影响。
生理方面: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并通过体内的自然调节机能,在一定的生理限度内,保持着人体与自然界的适应统一。生命活动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天地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运动,为生命的产生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谓天地之气,即指自然界供给人类以生活的物质。法,即是规律,顺序。又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以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气,指臊、焦、香、腥、腐。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气与五味相和,系泛指空气和饮食的生化结合,这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必需条件。
自然环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季节气候、在四时气候变化中,中医学根据五行学说,分为五季。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就是一年四时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四时气候与人体五脏功能相互通应,即四时之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促进和适应关系或影响作用,如肝气通于春,心气通于夏,脾气通于长夏,肺气通于秋,肾气通于冬等。此即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四时五脏阴阳相互收受通应”学说。在四时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规律影响下,生物表现出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生理性适应过程。人亦不例外,人体受自然界气候的影响,其生理活动亦必须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调节。《内经》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溜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指出了春夏阳气升发在外,气血容易趋于体表,故出现皮肤松弛,汗腺易开,溱溱汗出的情况;秋冬阳气收敛内藏,气血闭行于内,故表现为皮肤致密,汗腺紧闭,少汗多尿等情况。这些是人们不断体验的生活事实。所以,人们在一年四季之中,随着自然气候的变化,其阴阳气血也进行着相应的生理性调节。人们还发现,一年四季中,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青少年的生长速度不一,春夏身高的增长速度明显较秋冬为快,与中医学所说的机体活动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特点不谋而合。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四时脉象亦相应地发生某些变化。李时珍《四言举要》说:“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素问·脉要精微论》形容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指出了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现代运用脉象仪,对人群群体一年四季的卖相进行追踪观察,也发现了脉象的四季变化情况。这种变化是机体受四时季节气候更替的影响,在机能方面所产生的适应性调节的反映。又如人体气血运行也与气候变化的风雨晦明有关,“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就是《素问·八正神明论》对这一变化的描述,这一现象也已部分地为现代研究的结果所证实。这些,都说明了人的机能活动受着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医学还认为不仅四是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有所影响,即使在一天之内也是如此,昼夜24小时的阴阳变化也对人产生一定的作用。古人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虽昼夜的寒温变化并没有四季那样明显,但长期以来的规律性更替,随着昼夜晨昏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进行着相应的调节,使人的技能也产生了似昼夜的节律性变化,以适应环境的改变。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夕已虚,气门乃闭。”此是说,人体的阳气白天运行于外,趋向于表,推动着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进行各种机能活动。早晨阳气生发,中午阳气隆盛,到夜晚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体休息,恢复精力。故中医学认为“阳入于阴则寐”,这亦反映了人体在昼夜的阴阳消长过程中,其生理功能活动的适应性变化。有人曾对20名健康大学生某些生理指标昼夜变化进行观察统计。结果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能量代谢、心电图的R波都存在一个深夜底、白天高的变化,与“阳气主昼”相符。而甲皱的皮肤温度和血流速度却与上述变化相反,夜里比白天高,与“阴气主夜”相合,阴气主营血,因此夜里血流比较旺盛。这些研究,说明人体生理上确实存在着昼夜阴阳消长节律。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还反映于天地有五运六气的周期性节律变化,不但有“年节律”、“月节律”,而且还有“日节律”。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而人体同样也必须与之相应。故《灵枢·营卫生会》说:“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可见,人体营卫气血运行的日周期节律,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周期性节律是一致的。现代时间生物学的研究还证实几乎体内所有的机能活动都存在着昼夜节律,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中医学认识的正确性。
地理区域是外界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医学认为:地理环境的差异,包括与地理环境有关的地域性气候和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的不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如江南土地卑弱,多湿热,其民腠理多疏松,体格多瘦削;北方地高陵居,多燥寒,其民腠理多致密,体格偏壮实。现代群体体质调查也表明,北方和南方,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群体的体质存在着明显差异,北方人多壮实,多寒实之体,南方人多瘦削,多虚热之质。越是濒海,痰湿之体的比例越多。这些都是与地理区域的差异有关。人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受环境的长期影响,逐渐在机能方面表现出某些适应性变化。一旦易地而居,环境的突然改变,许多人初期都感到不太适应,有的甚至会因此而罹病,但经过一定的时间,大多数人是能够逐渐适应的。
病理方面: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完全是消极的、被动的,有时也可以是积极的、主动的。人类不仅能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提出:“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备急千金要方》要求:“凡人居住之室,必须固密,勿令有间隙,有风雨得入。”《寿亲养老新书》主张:“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夏则虚敝,冬则温密。”《养生类纂》告诫曰:“积水沉之可生病。沟渠通浚,屋宇清洁无秽气,不生瘟疫病。”这些都是改造环境,以便更好地适应外界变化的具体措施,它们体现了中医学对人的主动适应和改造环境能力的认识。
人体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人和人之间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一旦外界的变化过分剧烈,超过某些人的调节能力的限度,或者由于机体本身适应及调节能力失常,不能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时,这些人就往往因此而发生疾病。
在中医学的病因学和发病学中,通常把气候的异常变化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看成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在四时的气候变化中,每一季节都有它不同的特点。因此,除了一般的疾病外,常常可以发生一些季节性很强的多发病、流行病。如《内经》说:“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就指出了季节不同,发病也常不同这一特点。一般来说,春季多温病(包括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多痢疾(包括消化道传染病)、泄泻(消化不良);冬季多病伤寒。此外,一些慢性宿疾,往往在气候剧变或季节变换的时候发作或增剧,如慢性咳嗽、哮喘、痹症等。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过程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疾病,大多是白天病情较轻,傍晚加甚,夜间最重,故有“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之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这是因为昼夜间自然界阳气的变化,知识人体内的阳气也相应表现出朝生发、午最盛、夕始弱、夜半衰的改变,从而影响到邪正斗争,病情呈现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不同。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很多疾病确实具有这一变动规律,特别是那些久病气血虚损之人,表现更为典型。如结核病的发热和盗汗躲在夜晚加重,咯血和气胸的发生也多在晚上。另外,哮喘、青光眼的疼痛、心脏病患者的心律失常和心衰也总是好发于夜晚的一定时间。有人曾对门脉高压症呕血发生的时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夜间发生率很高,较白天有明显差异。并发现欧学前初与活动状态者明显少于静止状态者,说明呕血绝大多数在静止状态下发病,从现代医学机理来分析与大量的血液回流于肝,造成门脉高压,导致消化道静脉压力增高而破裂出血有关。
地理环境与某些疾病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某些地方性疾病,则主要和环境中的人文地理因素有关。另外,地域不同,人的体质不同,所患疾病亦不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意义,并建立了“系统理论”,来研究和解决生态环境协调平衡问题,否则人类的生存将受到严重的威胁,这足以证明古人的认识是正确的。
诊断治疗方面:中医学强调,诊察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进行全面的考察,对任何疾病所产生的症状,都不应孤立地看待,应该联系到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性情好恶、体质强弱、年龄性别、职业特点等,运用四诊(望、闻、问、切)方法,全面的了解病情,把疾病的原因、疾病的部位、疾病的性质,以及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反应状态概括起来,并加以细致地分析研究,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结论。故《素问·疏五过论》说:“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这是说,凡是具有高明医术的医生,其诊治疾病,必须了解天地阴阳、四时经纪和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掌握针灸和汤药所适宜主治的病证;更须周详人事的变迁,掌握诊治的常规,审知贵贱贫富体质的差异,询问年龄的少长,分析个性的勇怯;再详审病证的所属部位,即可以知道疾病额根本原因,然后结合四时八正之时节,运用阴阳三部九侯的理论,其诊查始能全面而名副其实。可以看出这种诊察方法,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念。
关于疾病的治疗,中医学强调必须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互统一的客观规律,必须顺应四时季节气候的变化,以及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首先古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防病原则,其治疗用药则又提出“用热远热”、“用寒远寒”以及“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等理论原则。反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医门法律》亦说:“凡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凡治病而过四时生长化收藏之气,所谓违天者不详,医之罪也。”因此,治疗疾病必须以”天人相应”观点为指导,根据天时、气候的变化,采用适宜的治疗方法,方能取得预期之疗效。此外中医还讲究择时服药,有人认为择时服药有三大临床意义。一是能提高疗效。认为择时服药顺应了人体有节奏的生理变化,能充分利用体内积极的抗病因素以增强药力。二是能预防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影响。认为服药时间不当,能够扰乱人体的生理节律,产生或加大药物的不良作用。如入夜人体阳气收藏,心神入舍,若此时服补阳、升提、发汗类药物,就扰乱人体的“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的生理节律。同样,若在清晨服养阴、沉降、泻下类药物,亦能遏制阳气升发,产生弊端,正如徐灵胎所言,服药“早暮不合时,不惟无益,反能有害”。三是能诱导紊乱的人体节律恢复正常。如痰饮、食积窒铯胸膈胃脘,必气机不能应时调达;阳气虚衰,则平旦午前不能应时生长旺盛。因此,吐药与补阳气药于清晨午前用之,除了清除病因作用外,还可以造成一种与人体气血盛衰节律同步的人工”涨落”。这种涨落的目的,在于平旦午前及时扶持阳气生发,从而使人体机能活动重新进入有序的消长转化轨道。
(2)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环境的不同,也造成了人身心机能上的某些差异。就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而言,《医宗必读》指出:“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高粱自奉,贫贱者蔾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颈筋强;高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蔾藿苟充者脏腑恒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故富贵之疾,宜于补正;贫贱之疾,利于攻邪。”强调了社会地位的不同,可造成身心机能上的众多差异。从现代关于不同社会群体的体质调研结果来看: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等社会群体之间,体质的确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结果可为上述中医认识之印证。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对人也发生影响。其中杜会的进步,社会的治或乱,以及人的杜会地位变动,对人体的影响更大。
社会的进步,无疑对人们的健康带来不少好处。随着社会的进步,食品与衣着日趋丰盛,可供人们选择;居住环境日益舒适,更加有利于健康;加人类对自身与疾病的知识日益重视,知道如何养生,如何防病和治病。因此,人类的寿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越来越延长。但是,社会进步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在20世纪,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大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也是人类社会经受到各种各样困扰的时期。人口的的加速增长,使世界人口从11亿增至60亿。由于工业高度发展,以及矿物资源的加速使用,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由点污染、区域污染,迅速扩张成全球污染,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和扩大,由大气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升温和海平面上升,正威胁着人类社会的未来。由于人类的短视和贫婪,造成对太自然的掠夺性开采,已经形成了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从现在的种种趋势看,这种危机可能会迅速加剧。土地的沙漠化,热带雨林的消退,以及大批生物的灭绝,说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物圈日益恶化。人类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导致了一些新的身心疾病的产生。过度紧张的生活节奏,给人带来精神焦虑、头痛、头晕等症状。所以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时,我们一定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这一点,中医学一直是非常强调的。社会的进步,给中医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推动着中医学的进步。例如,过强的噪音刺激会导致耳聋。经过研究,发现肾气旺者,不易耳聋。用补肾的方法,可以增强人体对噪音的抵抗能力。又如过度紧张的生活,会带来诸多疾病。若用气功、太极拳等方法,使人的精神和肌肉得到放松和锻炼,就能起到防病的作用。
社会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的治或乱,对人体的影响也非常大。社会安定,人的生活有规律,抵抗力强,民病少而轻,寿命也较长。社会大乱,人的生活不规律,抵抗力下降,各种疾病皆易发生,民病众且重,死亡率也高。中外历史上记载由于战争使人们流离失所、饥饱不常、劳役过度、瘟疫流行导致人群大最死亡者不计其数。如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战火绵延,天灾频仍,疫病流行,死亡枕籍,到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记载,他的家族原有200多人,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不到10年的时间,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染疾病而死去。
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势必带来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变化,这对人的心身机能的影响很大。《内经》指出:“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指的就是这一类情况。所以,古人主张不要把贫富、贯贱看得太重而影响健康。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应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由于人与外界环境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成了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因此,在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必须注意分析外界环境与整体机能活动的有机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临床诊治活动。
从今天起我们的“中西医临床医学”微信公众号开始更新了,各位医学同学们或者医学爱好者如果对本公众号有什么意见或意见,欢迎大家给小编留言。另外如果大家觉得本公众号值得推荐,请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吧。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