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简要说明:《中医基础理论》

此书为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供中医、针灸专业使用。

首版为1984年5月;此为2022年11月第72版;共229千字,137页

计划通读完成时间为:2023年9月(预计一周一个模块)

精读时间为:五年

全书共八大模块,分别是:1、绪论2、阴阳五行3、藏象4、气、血、津液5、经络6、病因与发病7、病机8、防止原则。

笔记原则:记录以教材为主,结合本人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会有一些知识点的迁移与扩展,增加与补充。此笔记主要记录自己学习中的所思所想,为日后的复盘学习使用。

以下为阅读时所做的笔记:

模块1【绪论】1.1

1、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2、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

3、主要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辩证、治则及针灸、汤液治疗等。

4、哲学领域,提出了:阴阳、五行、气、天人关系、形神关系等。

汉之前

《难经》系秦越人所著,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是对《内经》的补充中医理论入门基础知识,成为后世临床指导的基础。

东汉末年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中医理论入门基础知识,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全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正好与一年365日相合,这倒并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这被称为“三品分类法”。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神农本草经》中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神农本草经》中共总结了七种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认为对此“七情”要“合和视之”,这便是“七情和合”的配伍原则。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确立了辩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

是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辩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

确立了六经辩证论治的纲领

提出了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形证和分经辩证治疗的原则。

《金匮要略》

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证

记载了40多种疾病,262首方剂

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

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给后世三因学说以深刻的影响。

隋代

《诸病源候论》巢元方

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宋代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无择: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

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级皆能生火)—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为去病邪的主要方法)—攻下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养阴派,《格致余论》

明代

赵献可、张景岳等提出了命门学说,为中医藏象学说增加了新的内容。

《瘟疫论》吴又可提出:瘟疫的病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其传染途径由口鼻而入,而非肌表而入。(温病学)

清代

温病四大家: 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辩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医林改错》王清任

重视解剖,改正了古医书中解剖方面的错误

发展了淤血治病的理论。

先记录到这里,祝大家吉祥安康。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