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配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实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知识体系更新演化,编修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主要目的是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科专业管理、规范研究生培养,加混学科专业建设。制订培养方案、开展学位授予等提供参考依据,为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学科专业设置、监督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渠道。
本次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个及其学位基本要求》为过行版,有关内容将根据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进程不断调整完善。
中文名称: 中医学
英文名称:
编写成员: 中医学学科评议组
一级学科简介
01
学科概况
中医学是反映我国各民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渐积累总结的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学科学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相继问世为标志。随着大量医疗实践的积累和临床经验的总结,魏晋隋唐时期出现众多名医名著,不断充实了中医理论。宋金元时期,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孕育了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和医学理论应运而生。明清时期,既有温病理论创新,又有对医学成就和临证经验的整理,许多不同类别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相继问世,中医学理论体系更加完善。近代,随着西方文化和西医传入中国,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碰撞,产生了中西汇通派和中西医结合学科。
60多年来,在国家“中西医并重”的政策指导下,注重运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方法开展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中医学得到全面发展,学科体系渐臻完善,并与西医学、系统生物学、信息学、物理学、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前沿碰撞、交融,形成若干新兴交叉学科。
02
学科内涵
中医学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以人体健康为中心,把人体与自然、社会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认识和研究人类的生命过程、生理、病理、疾病诊治和养生防病规律,形成了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主要特点的医学科学。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诊疗手段,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方面体现出明显优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和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主要研究人体的生命规律,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
中医学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收集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信息;运用阴阳、五行、八纲、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六经、卫气营血与三焦等辨证方法,综合、分析、判断人体的状态和疾病的证候,确定治则治法;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学注重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运用司外揣内、以象测藏的意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辨证逻辑为主的诊断思维模式,注重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充分体现养生保健与防病治病于一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形成以人为本的个体化诊疗模式。中医学“治未病”的早期干预理念,以及平衡阴阳、协调脏腑、扶正祛邪的治疗思想,至今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在维护人类健康、防病治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生物学、物理学、信息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逐步引入中医学研究领域,丰富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同时,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也促进了现代时间医学、气象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的发展,为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医学发展,要遵循自身规律,坚持基于临床实践的自主创新;坚持传承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不断丰富完善中医学理论与诊疗技术,为促进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
03
学科范围
中医学可分为基础与临床两大学科类别。中医基础学科设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临床中药学、方剂学等6个二级学科;中医临床学科设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针灸学、推拿学、民族医学等10个二级学科。
1.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阐述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基本原理与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哲学基础、精气神、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防治原则、运气学说,以及中医理论体系和中医方法学等内容,包括《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课程。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传承创新、丰富发展中医理论与中医思维方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在中医学维护人类健康中发挥重大作用。
2.中医诊断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诊察疾病,辨识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衔接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各科的桥梁,主要包括诊法与辨证两部分内容。诊法是通过望、闻、问、切等诊察方法和手段获取临床资料;辨证是通过对四诊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辨识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与变化转归等,确定相应的证候,为临床确立治法治则提供依据。
3.中医临床基础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著作的理论与临床实践为研究核心的学科。以辨证论治体系为中心,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与主要治则治法的理论与机制,深入研究经典名方在治疗外感病、疑难杂病等临床各科疾病中的应用及思维方法,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
4.中医医史文献是运用史学、文献学、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医学进行研究的学科,包括:中医学史、中医文化、中医文献、历代中医学术流派及著名医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等内容。
5.临床中药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临床用药为核心,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理、法、方、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中药学以药性理论为切入点,研究中药功能主治与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合理性、安全性,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提供科学依据。
6.方剂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治法与方剂组方理论、配伍特点及其临证运用的一门学科。属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在立足于临证疗效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揭示其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
7.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与其诊治规律的临床学科,是学习和研究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本学科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防规律。同时,总结中医内科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不同地域、流派学术特点,发展完善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理论,提高中医药防治内科疾病的临床疗效并探索其作用机理。
8.中医外科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诊治规律的临床学科。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中医外科疾病的发病及防治规律,研究中医外科不同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中医外科学的独特的传统治疗方法,发展完善中医外科专业理论,提高中医药治疗外科疾病的临床疗效并探索其作用机理。
9.中医骨伤科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骨、筋及关节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治规律的临床学科。研究范围包括:整理、继承和发扬骨伤流派和名家的经验,发掘研究防治骨伤科疾病的方法、方药和适宜技术,提高中医药防治骨伤科疾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传承、创新并发展中医骨伤科学理论。、
10.中医妇科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女性解剖、生理、病因病机及其经、带、胎、产疾病、妇科杂病等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法的临床学科。主要研究中医妇科不同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继承、整理妇科临床名家的经验,研究和完善中医妇科理论,提高中医药治疗妇产科疾病的临床疗效并探索其作用机制。
11.中医儿科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儿科疾病防治规律的临床学科。研究中医儿科不同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继承、整理儿科临床名家的经验,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喂养保健、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特点和儿科各类疾病的诊治、预防规律,发展完善中医儿科专业理论,提高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临床疗效并探索其作用机制。
12.中医眼科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眼的生理、病理,和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等眼部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辨证、治疗与预防的专门学科。它的任务是防治眼病,维护人体视觉器官的健康。中医眼科通过继承传统的中医理论和方法,研究眼科不同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继承、整理临床名家经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完善中医眼科理论,提高中医药防治眼科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并探索其作用机制。
13.中医耳鼻喉科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耳鼻咽喉口腔生理、病理与疾病的病因病机、防治规律的临床学科。研究耳鼻喉科不同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继承、整理临床名家的经验,研究耳鼻喉疾病的诊治、预防规律,发展完善中医耳鼻喉科专业理论,提高中医药治疗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的临床疗效并探索其作用机制。
14.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及针灸治疗等部分。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理及防治疾病规律。研究针灸不同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继承、整理临床名家的经验,研究针灸防治疾病的基本理论与诊疗规律,探索作用机理,提高防治疾病的临床疗效。
15.推拿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推拿治疗原理及其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研究推拿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治疗方法、适用范围等。研究中医推拿不同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继承、整理临床名家的经验,研究推拿防治疾病的基本理论与诊疗规律,探索作用机理,提高防治疾病的临床疗效。
16.民族医学以研究藏、蒙、维等民族医学理论体系为核心,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阐明民族医学主要治则治法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探讨药物与方剂在治疗临床各科疾病中的应用规律及其机理,同时研究民族医学经典著作及著名民族医学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等。
中医学一级学科已形成以上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稳定学科方向的16个二级学科,以及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医心理学、中医护理学、中医信息学等体现学科交叉与融合,具有学科发展潜力的培育学科。
04
培养目标
中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与服务民众健康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科学与专业素质和大医精诚道德品质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中医人才。
1.硕士学位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具备宽广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全面、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和从事中医学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的能力。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思路与方法,能运用传统研究方法或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本学科领域的理论、文献、实验和临床研究。熟悉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基础,掌握本学科有关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具有较强的专业研究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2.博士学位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和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具备厚实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坚实宽广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诊疗技能,能独立诊疗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及某些疑难疾病。全面掌握本学科相关的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现状、进展和发展趋势。能站在本学科的前沿,运用中医学传统研究方法及现代科学技术对本专业的理论进行深入的文献、临床和实验研究,能独立从事中医学科研、教学和医疗工作,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能力。
05
相关学科
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哲学、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等。
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具有较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较系统深入的本专业知识,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理论有较系统地掌握,了解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学等知识。
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掌握与本领域研究直接相关的现代科研方法与技术,能够根据研究需要,运用中医传统研究方法或现代科研方法与技术从事本学科的研究工作。
(二)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热爱中医药事业,有志于中医学术研究,坚持以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运用所掌握的中医学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进行相关研究。能够发现学科学术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具备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能够正确对待科学研究的成功与失败。
具备较好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中国古代哲学、历史,尤其是中医学思想史具有较全面的了解。
继承前人的中医药知识,同时又能密切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广泛获得科学知识,传统知识与现代科技知识兼收并蓄,促进研究工作。
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的伦理道德知识,遵循科研伦理基本原则。
2.学术道德
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学风、诚信的品质,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诚信的治学态度,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严谨,在科研工作中应保持严谨的态度和作风,在对自己或他人的研究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注重论文质量,对学位论文和其他自主发表的学术著作承担法律责任。
(2)坚持诚实守信,在学术研究中杜绝沽名钓誉、弄虚作假,在数据资料采集、记录、分析和解释,成果公开、传播,成果审核、评价等过程的各个阶段,均应做到实事求是、客观诚实。
(3)遵守国家有关保密和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维护他人知识产权,不使用、不复制盗版出版物、影像制品和软件等产品。尊重他人尚未获得知识产权的成果。
(4)注重维护权益,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应自觉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利益。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保护本人尚未获得知识产权的成果。
(三)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利用专业书籍、文献、网络等途径有效获取实际工作中所需知识。能够从自身或他人实践经验中总结归纳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工作。
具有较强的获取和分辨知识能力,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能够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选择。
2.科学研究能力
具有实施科研项目的能力,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能够进行相关领域的科研方案设计,能够按照研究方案进行科学研究。
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能够较好地进行专业论文的撰写、研究成果发表、理论探讨、病案书写、临床经验总结等。
具有全局意识和奉献精神,能发扬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对外沟通能力,能够推动团队科研工作进展。
3.实践能力
应掌握文献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广泛研读中国古典医籍,从而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应掌握基本的实验室操作技术,用先进的实验方法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疗效进行科学阐释。
在基础实验研究中,理解和掌握研究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以及结果分析,锻炼综合能力,将实验研究与中医理论紧密结合,将实验技术应用于中医药实践中。
在培养中医辨证思维能力,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和特有的诊疗技能的基础上,可结合西医诊疗技术,能熟练运用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对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进行论证阐释。
4.学术交流能力
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参加国内学术会议、成果介绍与推广活动、项目课题答辩时,具备现场报告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应用其查阅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
5.其他能力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应参照《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7713.1—2006)的规定,以及所在培养单位的相关规定。
1.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学术文章,应具备系统性和科学性。临床各专业学位论文的主体应以临床工作内容为主,或辅以实验研究内容。
学位论文一般包括以下部分:
(1)论文题目。简明扼要地概括和反映出论文的核心内容。
(2)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重点概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力求文字精练、准确,突出本论文的创新点。
(3)前言或绪论。对论文的背景及工作内容做概括性说明。
(4)文献综述。对本研究领域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成果进行较全面的回顾与述评。
(5)正文部分。该部分为学位论文的核心部分,不同专业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总的要求为内容系统、全面,清晰地表述研究内容与观点。
(6)结论。应精炼、准确地重阐述作者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及其在本研究领域中的意义,也可进一步提出研究展望和建议。
(7)参考文献。凡有引用他人论文或论著之处,均应注明出处,并严格按照引用文献的规范列于文末。
学位论文应立论正确,学术观点必须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方法合理,数据真实,图表规范;论述应文字简练,逻辑严密,推理严谨,论证充分,材料翔实。论文内容应层次分明。
2.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可以是导师科研项目中的一部分,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得在调查、实验、观察数据中弄虚作假,不得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学位论文内容应能反映研究生具备独立从事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的能力。论文成果应具备一定的理论意义或较强的实用价值。
博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1.中医经典理论知识
中医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在于其先进的“自然一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学模式”。这决定了它不再停留于医术的层面,而是上升到医道的高度,成为医学的发展方向。中医学的这些理论精华与指引实践的理念,涵藏于浩如烟海的古代中医经典著作中,它们是中医学的灵魂,是中医创新发展的动力。因此,中医学博士生要深入学习、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具备较扎实的中医经典理论功底,从而培育中医思维方式,为从事高水平的中医药学术研究与创新注入活力。
2.中医临床知识和技能
中医学博士生,应该具有系统、全面的中医临床与中医药知识积累,同时深入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以及与本领域研究密切相关方法学知识与科研技术,了解本领域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中医临床是中医理论与技术创新的源泉,中医学博士生应注重中医临床知识的积累,重视老中医经验的学习与继承,从中发现临床研究的新问题,启发研究思路,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中医的理论与技术创新,服务于民众健康。
3.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中医学博士生应广泛了解中国哲学史、中国医学史、中医哲学与中医思想史等相关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便于更深入、全面地领会中医理论精华,激发中医研究的智慧与思路,不断培养中医研究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医学科技创新奠定思想基础,从而以更开阔的视角、从更深层次研究中医。
4.中医学科学研究方法
中医学博士生应较全面地了解中医学传统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方法,从而更客观地了解中医学发展的规律,更好地遵循中医规律开展研究。同时,根据研究需要,掌握与中医学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现代科研方法与技术,以便于立足科学前沿,从事本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研究。
(二)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热爱中医药事业,崇尚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运用中医学理论揭示人体客观规律,能够发现学科学术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具备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能够正确对待科学研究的成功与失败。
具备较好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素养,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中国古代哲学、历史,尤其是中医学思想史具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与较敏锐的学术洞察力,熟悉本学科的学术源流和研究现状,能够把握本学科发展趋势,对本领域学术研究具有深入的了解。
临床学科博士生应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诊治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应具备人文关怀精神,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
2.学术道德
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学风、诚信的品质,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诚信的治学态度,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严谨,在科研工作中应保持严谨的态度和作风,在对自己或他人的研究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注重论文质量,对学位论文和其他自主发表的学术著作承担法律责任。
(2)坚持诚实守信,在学术研究中杜绝沽名钓誉、弄虚作假,在数据资料采集、记录、分析和解释,成果公开、传播,成果审核、评价等过程的各个阶段,均应做到实事求是、客观诚实。
(3)遵守国家有关保密和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维护他人知识产权,不使用、不复制盗版出版物、影像制品和软件等产品。尊重他人尚未获得知识产权的成果。
(4)注重维护权益,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应自觉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利益。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保护本人尚未获得知识产权的成果。
(三)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应具有较高水平的收集中医领域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中文、外文文献资料的收集技巧,并能高效、准确地对文献进行整理、分类,具有较强的文献综述能力与传承创新能力。
2.学术鉴别能力
在掌握本学科领域知识和技术基础上,具有一定科学质疑能力,准确判断本学科科学问题的研究价值、研究趋势及发展方向等。
能够鉴别学术文献价值,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能够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选择和重新识别,鉴别学术研究已有成果的参考价值和意义。对他人科研成果的工作质量、学术水平、实际应用和成熟程度等能给予客观、具体、公正的评价。
对正在进行的学术研究,能够准确判断其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和获得成果的可能性,能够及时根据情况调整研究方向。
3.科学研究能力
具有学术敏锐性,能够把握本学科学术前沿信息、动态与走向趋势,具备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进行本学科研究的清晰思路中医学可以考研究生吗,以及开展研究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现代技术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能够独立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较强的科研组织、协调能力,善于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实施科研项目。
4.学术创新能力
能够积极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与技术,在本学科的研究领域进行创新性思考,凝练科学思想,开展创新性研究,并取得创新性科研成果。
5.学术交流能力
能够独立完成学术会议演讲稿的准备,具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准确、清晰地凝练并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与同行交流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成果发表与展示能力,能够高质量地进行专业论文的撰写、研究成果发表、理论探讨、病案书写、临床经验总结等。
6.其他能力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应符合《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7713.1—2006)的规定,以及所在培养单位的相关规定。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创新性,对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研究方向明确。
论文综述能反映本项研究的渊源、沿革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问题。行文言简意赅,逻辑性强。广泛阅读专业文献,对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综述与总结,能够全面反映该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最新成果。
2.规范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包括以下部分:
(1)论文题目。简明扼要概括和反映出论文的核心内容。
(2)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论文摘要重点概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力求文字精练、准确,突出论文的创新点。
(3)前言或绪论。对研究的背景及工作内容做简要说明。
(4)文献综述。对本研究领域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成果进行较全面的回顾与述评。
(5)正文部分。这部分为学位论文的核心部分,不同专业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总的要求为内容系统、全面,清晰地表述研究内容与观点。
(6)结论。结论是全篇论文的重点,应精炼、准确地阐述作者研究的创造性成果及其在本研究领域中的意义,也可进一步提出研究展望和建议。
(7)参考文献。凡有引用他人论文或论著之处,均应注明出处,并严格按照引用文献的规范列于文末。
学位论文应具备系统性和科学性,立论正确,逻辑严密,分析严谨,文字流畅,材料翔实,论证充分;格式规范,图表精确、数据和计量单位正确。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坚实宽广的中医学、现代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成果创新性要求
论文的基本科学论点、结论中医学可以考研究生吗,应在中医学术上和中医药科学技术上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创新性成果是衡量博士学位论文水平的主要指标,应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方面衡量学位论文创新性,创新性具体可表现在课题主要研究领域有所发展,取得新见解、新发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发明、新理论,或对促进中医学学术和中医药科技发展或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较重要作用。
END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