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01
钟情小儿推拿的宝宝妈
这是一个江苏小城的新手妈妈,30岁出头。她的宝宝体质较弱,反复出现状况,病了很多次,用了很多药。宝妈看着疼在心里,那阵子刚好盛行小儿推拿,她就把宝宝送去推拿,听说是见到好转,随后就越来越频繁的去推拿,几乎每天都去。(那段时间真的让很多人都非常担心,因为孩子看起来已经真的不能再推拿了,太频繁了,可她还是要坚持)
再后来,她索性开始自己学,学小儿推拿、学处方治病。她在微信里加了很多学习中医的群,听说有的收费上万。甚至有些网红中医老师并没有接受什么正规学院教育,大致也是一些无从考证的“师承”,可在网络世界里却风生水起,名气比真正的国医大师还大。那段时间她很喜欢把自己所学同我分享,但很多内容让我摸不到头脑。好像讲得是中医药知识,又总觉得哪儿不对劲。
比如,孩子小病小痛,她确实能用一些药食同源的小方给治好,但有时候为了追求一些疗效就用了很多肝肾损害很强的药。再比如,她自己有较大子宫肌瘤(后又说是畸胎瘤),也不去医院明确诊断,自己随便用药。用得是桂枝茯苓丸加减,这方确实是有将它用于子宫肌瘤、妇科癥瘕的经验,但是没明确诊断前这样贸然用药真的科学吗?
02
家装公司老板转行学中医
这是一个生活在河南小城的中年男,30多岁。偶遇在校园,他开口第一句话问得是:“在哪儿可以报名学中医?”这个问题突如其来,我从来没想过会有人来大学里像是报课外班一样寻求学习,但他满眼诚恳又真的不像是开玩笑。
他讲起自己年轻时候开家装公司,赚了一些钱,现在有两套房、有车、两个娃,有存款,唯独觉得自己身体差了些,于是停了生意开始自学中医。他说自己已经看了《方剂学》和《中药学》,照着里面得方子给老母亲治好了便秘,家里人都觉得他是具有中医天赋,真正能学通的人,所以全家人支持他周游全国拜师学艺。
我又有些惊愕,正值中年抛家舍业,非科班出身,没读过太多书,竟敢跑出来投身中医事业?我认真说了句,学中医很苦,很难成才。他却反驳了我,他说“学中医是最容易变现的,太好学了!”随即,他还从斜挎在身边的背包里拿出一些宣传广告,讲着他打算如何快速利用中医药发家致富……
03
中医学习乱象的原因
除此以外,我身边还见过一些看了《黄帝内经》就觉得中医理论通透了,看了《伤寒论》就照样子试方的,听说有火神派就学着猛用附子的……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究其原因,无外三点。
一、中医是社会医学、实用医学,门槛低,但极难深入。
中医源自本土日常生活,所以药材、用语、治病思维都有非常朴素的一面,通俗易懂。比如,寒病热之、热病寒之;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夏天喝绿豆汤解暑……有很多简便的方法,轻轻松松可以治好病。如果照着《方剂学》或者简明实用方药手册一类的书,还真能治好一些头疼脑热的小病小痛。
但是能治好一些病,真不代表学会了中医。
《大医精诚》苦口婆心讲:“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偶尔有效只能说明中医真妙,绝不是自己真懂。贸然瞎说那就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
有句话“夏虫不可语冰”,出自《庄子集释》卷六下《庄子·外篇·秋水》的一句话。意思就是一种虫子如果它生命周期只有夏天这几个月,你跟它说冰是什么东西自学中医先看哪本书入门,它是不会知道的,它想象不出来那个东西,因为它的生命周期从来不经过冬天。
读书都是一开始觉得很简单,越学越难啊!
二、社会大众对中医认可度高了,但缺乏学习中医的正规途径。
全社会对中医的热情是越来越高了,但是学习中医往往是通过最便利可及的社交娱乐APP,比如微信群、抖音短视频。这些平台为了追求“短平快”的效果,往往无法系统全面的介绍讲解中医。
这就好比是考试培训机构,传授如果看到答案“三短一长”选一长,有时候是能蒙对,但实际上并不知道如此选择的道理,自然也很容易出错。
更可恶的还有财迷心窍的商人,以为随便挂上中医的噱头就能大赚一笔,这些人绝不是弘扬中医药,这是对国粹的残害。
三、社会大众对健康意识提高了自学中医先看哪本书入门,但缺乏基础的医药卫生知识。
长期体会,很多人并不知道一些最基础的生理卫生知识,所谓“不知者无畏”,明明是在做很危险的事情,却以为自己在学中医在治病。比如不知道中医的心肝脾肺肾和现代医学的解剖是不同的,不知道药典规范的中药用量,一个方子开出40-50味药,一用附子就是50g、100g,还没等治好病,就容易先要了命。
04
中医入门,可以从哪儿开始?
当然,说了这么多并非想遏制非科班出身的人学中医,毕竟现在还有“师承制”的路线,达到标准时甚至可以拿到行医执照。即便不是想按部就班行医,多学些知识也是好的。
那么究竟应该看些什么书呢?
首先,我认为学中医可以有两种路线,一种是“学院派”跟着正规院校制定计划的思维去实现对中医药接触理解的过程;另一种则是“江湖派”按照民间方法还原古代中医学徒学中医的路线,但这种更适合文学基础比较好的人,否则容易误入歧途。
第一条路线,高校教育里对中医学生的培养规划真的是“刻板但最高效”,按照规划教材去逐一研读,至少可以走入中医正门。《中医基础理论》看10遍以上,《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四本是不论考研、还是考执业医都王牌重要的,也是一个中医的知识框架的核心。有了它们4个的坐镇,逢凶化吉,遇事不慌。
在广泛阅读中医经典前,还可以看看《中国医学史》、《医古文》,提升对发展史、文言文的理解水平。
第二条路线,就是按照传统古时候的学医方法,读书跟诊。读书可以从《医宗金鉴》开始,这是清代时候的官方教材,收录全面,汇编完整。《千金方》、《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等等也都要读。
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都要读。
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都要背。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如果一开始看不懂,那就多看。如果古文功底比较好,建议直接看原文,不要去看注解的,特别是近些年出版的,真正能注解明白的没几个。
学中医是一件非常复杂,成材率极低的事情,需要天赋、努力、好运气。比如我们常说“金元四大家”,200-300年里也就这么几个出类拔萃之人。
有心学就是好事儿,能耐得住寂寞才是能成才的关键。
往期回顾
扫描二维码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