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位点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2年国家学位办授予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6年授予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当时辽宁中医学院的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3年授予博士后流动站 。中医基础理论学位点研究生招生方向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两个方向。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研究方向为中医藏象学说及其应用研究、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研究、以及《内经》多学科理论研究。学科依托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中医脾脏象现代研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教育厅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中医病机证候理论及应用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沈阳市脾脏象理论传承创新研究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60余项,合计科研经费1800多万元。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级科研成果奖30余项。近5年,学科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指导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200余名。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团队是辽宁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相容性强,团结协作,发展潜力深厚。为方便广大有志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及内经学研究的莘莘学子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导师情况,特发此文以供参考(本文相关资料为2025年2月以前的信息,仅为本次报考学生了解各位导师情况提供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方向
(2025年招生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战丽彬,女,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二级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联系邮箱:
现任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及学位点负责人、辽宁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负责人。曾任职日本·北海道大学药学部药理研究室研究员、特别研究员。国务院中西医结合学科评议组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名誉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与老年痴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辽宁省名中医、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学术头雁。
主要研究方向:
脾藏象理论及其在脑健康与认知障碍、代谢性疾病防治的应用基础研究、病因病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曾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阴虚证辨证标准的系统研究” 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肠道菌群“从脾论治”疾病易感痰湿体质的中医治未病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情志所致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机理及滋补脾阴法防治基础研究及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64篇,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导论》、《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周慎斋》《中药配方颗粒临证手册》《阴虚辨治钩玄—经典医案赏析》等教材及学术专著,科研成果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杨芳,女,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国家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联系邮箱:
现为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常务委员和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质疏松分会理事、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中医治未病理论研究。作为主持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沈阳市中青年创新人才项目1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已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省市科技奖励5项。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国家规划教材1部,作为编委参与编写国家规划教材近10部。
邓洋洋,女,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沈阳市领军人才,沈阳市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联系邮箱:
现工作于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关节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委员,《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编委,辽宁省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辽宁省高校教师培训专家库专家,沈阳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辽宁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中医基础理论讲稿,辽宁中医药大学教书育人标兵等。
主要研究方向:
中医藏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从事肾主骨理论防治骨代谢疾病相关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3批面上项目、省科技厅项目、省教育厅重点攻关项目、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项目等,参与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省市级课题多项;参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药学概论》等国家规划教材,主编专著《生长壮老取决于肾》,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作为主要参与者获辽宁科技进步一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等。指导团队获全国大学生三创赛辽宁赛区一等奖,所讲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获2017年慕课中国“大学生最喜爱课程”。2021年获教育部在线教育“智慧教学之星”,第四届辽宁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校教案大赛一等奖、校教学讲稿大赛一等奖等,主持省级教改课题2项。
孙丽,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邮箱:
现任职于中医基础理论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
中医药防治乳腺相关疾病的生物学内涵研究,包括:经方防治乳腺癌的分子机制、基于“肾主骨生髓”理论研究乳腺癌骨转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各1项、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沈阳市科技局课题1项;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三五”规划教材——《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第三版)》,共同主编《动物细胞体外培养和检测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14篇,其中SCI收录9篇;自2015年起一直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函评专家,2018年获评为沈阳市拔尖人才。同时承担本科生必修课《中医科研方法》、研究生选修课《表观遗传学概论》的教学工作。
张冰冰,女,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层次“百”层次人才, 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电子邮箱:
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教师。学术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经典名方大品种培育分会理事,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内分泌代谢疾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及藏象学说研究。主持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辽宁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辽宁省科学计划项目、辽宁省百千万人才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辽宁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等多项省级项目,并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研究。发表十余篇篇中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参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专论》等国家规划教材,并主编学术著作两部。作为主要参与者,科研成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奖项。
孙鑫,女,医学博士,副教授中医基础理论讲稿,硕士生导师。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联系邮箱:
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教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医学基础课程、中医药学概论课程及中医科研方法课程主讲教师,辽宁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成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疗法》青年编委会编委,《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委会青年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
中医藏象理论及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辽宁省科技厅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课题1项;曾参与国家及省市级课题多项。《历代名医从肾论治医案精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编委、参编著作《周学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编委),《肾藏象思维理论及其应用与实践》(沈阳出版社 副主编)等。作为主要参与者获辽宁科技进步一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及沈阳市自然科学成果三等奖等。
王庆谚,女,讲师,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联系邮箱:
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教师。沈阳市高层次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青年委员,精准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经典名方筛选和大品种培育分会理事。辽宁省中医药创新团队主要成员,省级示范性虚拟教研室骨干教师,辽宁中医药大学青创团队骨干成员,辽宁中医药大学创新创业导师。在教学工作中,严谨认真,承担《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药学概论》等中医学主干本科课程的教学任务。副主编著作2部,参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全国中医药研究生核心课程规划教材和西学中教材2部(编委和学术秘书),参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辽宁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
为中医肾藏象理论及其在骨衰老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基础研究,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及中医药延缓骨衰老的分子机制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5批特别资助(站中)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70批面上“地区专项支持计划”二等项目、辽宁省科技厅联合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储备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青年育苗”项目等8项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辽宁省科技厅等多项课题研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王莹,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邮箱:
现任中医药创新工程技术中心分子生物学与形态学研究室(实验室)主任,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高级人才。学术兼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八届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学分会委员、辽宁省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动脉硬化杂志审稿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
脾脏象理论及其应用的现代生物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科技厅联合基金(计划)项目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基本科研项目储备项目1项、校级教学课题3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2篇;主编著作1部、副主编著作3部;获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专利3项;参与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 项、三等奖 1 项。
朱连连,男,助理研究员,医学博士,中医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联系邮箱:
现任职于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创新工程技术中心,参与中医科研方法、中医药创新思维方法与现代技术应用的授课。2024-2026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项目托举人选(B类),沈阳市拔尖人才(D)类,任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青年委员、 第三届青年编委、 青年编委、《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青年委员、中国实验方剂学审稿专家等。
主要研究方向:
为脾脏象理论及其应用的现代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计划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项目、中医脏象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以及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省级及以上研究项目。近5年在 of 、 Crops & 等SCI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方向
(2025年招生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鞠宝兆,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中医药促进会治未病与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沈阳市优秀研究生导师。
招生专业: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方向)
从事《黄帝内经》理论体系多学科研究三十余年,善于运用传统文献学、语言学、发生学、诠释学等方法开展《黄帝内经》理论体系发生学研究、中医药古籍文献传承与创新研究研究。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黄帝内经》常用医学术语人文要素研究”、国家公共卫生事业专项“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5项,正在开展“《中华医藏提要编撰》(通论部分)”项目研究。获辽宁省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8项,主编出版《黄帝内经藏象术语文化要素研究》《黄帝内经文化解读》等学术著作15部,发表“《内经》藏象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专业学术论文150余篇。
—END—
中医学院
崇德固本 传承创新
辽宁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
图文编辑 | 孙鑫
排版|赵洪欣
审核 | 王潇晗 孙语聪
指导教师 | 孙鑫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