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痤疮中医病名溯源

作者/甘雨龙

2012级七年制中西医临床

提要:“痤疮”并非西医专属,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痤”的记载,以后晋、隋、唐、明、清代医家对此均有论述。只是时代不同,痤疮名称也有所差别。唐宋以前一般称之为“粉刺”、“面疱”、“面皶疱”、“面粉渣”、“疱疮”等;明代以后多称“酒刺”、“粉花疮”、“肺风粉刺”等。

关键词:痤疮 中医病名 溯源

痤疮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病,现代医学认为其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多以颜面、胸背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皮损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从古至今,痤疮的中医病名众多。“痤”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有“面疱”、“酒皶”、“皶”、“皶疱”等多种称谓;明代申斗垣将痤疮命为粉花疮;清代有“粉刺”、“肺风粉刺”、“粉花疮”等记载。而后世医家多以“粉刺”、“肺风粉刺”命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1.关于痤疮病名的认识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中医还是西医的教材中,都认为“粉刺”相当于西医“痤疮”,如现多数《中医外科学》教材中使用“粉刺”为病名,而西医的《皮肤性病学》教材中均采用“痤疮”为病名,这两个病名的对等使用,似乎己成固定习惯。在许多版本的《中医外科学》中均列有“粉刺”一节,将粉刺定义为:“一种以颜面、胸、背等处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病,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并指出“粉刺”相当于西医的“痤疮”。关于痤疮,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皮肤性病学》的描述:“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损容性,好发手面部、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包括因毛囊皮脂腺导管阻塞所致的粉刺、发生于毛囊口处的表浅脓疱、炎性丘疹、结节、囊肿及瘢痕等。”

从中可以看出,中医粉刺病的定义是仅指皮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粉汁者,并不包括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而西医论述痤疮包括了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瘢痕等表现,故“粉刺”并不等同于“痤疮”,古人也有将其区别,如《医经原旨》云:“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成小节,是名曰痤。”

2.古代文献关于痤疮的记载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历史悠久,在古代的大量医学文献中都有对痤疮的记载,虽然在不同时期对痤疮的病名记载有所不同,但都是对痤疮这同一种病证的认识。

2.1 先秦两汉时期

先秦两汉是中国医学基础的奠基时期,流传下来了部分珍贵的医学文献。这个时期的医学代表著作《黄帝内经》,分《灵枢》和《素问》两部分。《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此即是对痤疮的最早论述。

2.2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隋唐时期,主要是文献的积累未见有大的突破,从这一时期对痤疮的称谓开始多样化,各个医家因其形态、部位、病因不同称其为“面疱”、“酒皶”、“ 皶疱”、“粉刺”等。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有“年少气充,面生疱疮”的记载,明确本病发生在面部,并且还指出了痤疮的发病与年龄有关。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面体病诸候》中,根据病因病机不同也专列了“面疱候”、“酒皶候”、“嗣面候”。颜面感受风热之气而发者称之为“面疱”,如《诸病源候论·面疱候》云:“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

因饮热酒后以冷水洗面所发的痤疮称之为“皶疱”。《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面疱候》道:“《养生方》云:醉不可露卧,令人面发疮疱。又云:饮酒热未解,以冷水洗面,令人面发疮,轻者皶疱。”《养生通论·诸恶疮候》云:“饮酒热未解,以冷水洗面,令恶疮,轻者皶疱。”而饮热酒后遇冷风而发者则被称为“酒皶”,《诸病源候论·酒皶候》云:“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皶,赤疱币币然也。”

痤疮长于皮中,如米粒、针尖大小,为阳气内郁所致者,称其为“粉刺”。唐代《黄帝内经素问》道:“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王冰注为:“时月寒凉,形劳汗发中医病名大全,凄风外薄,肤腠理居寒,脂液遂凝,稽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中医病名大全,解表已。玄府,谓汗孔也。痤谓色赤嗔愤,内蕴血脓,形小而大如酸枣,或如按豆,此皆阳气内郁所为,待冥而攻之,大甚炳出之。”

2.3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社会比较稳定,临床医学各科专著纷纷出现。但这一时期对于痤疮似乎并没有新的称谓,大多沿用魏晋隋唐时期的名称,这点从治疗痤疮的大量方剂名中就可知晓。如《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中的“治粉刺诸方”、“面上粉刺方”、“治面上粉刺红膏方”、“治粉刺及面疮方”、“治面上粉刺令悦泽方”、“治面疱诸方”、“治年少气血盛面生疱者”、“治面上生油疱疮方”、“治面疱痒肿”等。所以在宋金元时期痤疮亦多被称为“粉刺”、“面疱”。

2.4 明代

明代的著名医家吴昆、李中梓、张介宾都对《黄帝内经》进行了注解,分别著成了《素问吴注》、《内经知要》、《类经》,这三本书对《黄帝内经》中痤疮的病因病机做了注释。用通俗的语言清楚地解释了“皶”即“粉刺”,是对痤疮病因病机的再次认识。

《内经知要》:“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重,乃若小疖,其名曰痤)。”《素问吴注》道:“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皶,织加切。形劳汗发……皶刺生于皮中,俗称粉刺。痤,疖也,内蕴血脓,形大如枣者。”从其注解中可以看出“粉刺”是不等同于痤疮的,“粉刺”只是痤疮中的一个阶段。

除了“粉刺”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新的名称:“粉花疮”,特指妇女肺受风热之气或感受湿热而发于面者。《外科通论》云:“妇女面生窠瘘作痒。名曰粉花疮,乃肺受风热。或绞面感风。致生粉刺。盖受湿热也。”

2.5 清代

清代涌现出了一大批《黄帝内经》的注家,如姚绍虞、汪昂、高世拭、薛雪、黄元御等,这些注家都对《黄帝内经》中“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这句话做了通俗的注解。

清代亦沿用了“粉花疮”。《洞天奥旨》云:“粉花疮生于人面,窠瘘生瘁,乃肺受风热也。此疮妇女居多,盖绞面感冒寒风,以致血热不活,遂生粉刺,湿热两停也。”

从这一时期开始痤疮也被称为“肺风粉刺”,如《医宗金鉴》记载:“肺风粉刺,此症由肺经血热而成,好发于鼻面,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疡医大全》道:“粉刺即粉疵。乃肺热而风吹之,多成此疵,虽无关人累,然书生娇女,各多此病,亦欠丰致。治以灭瘢丹为之添容。”“肺风粉刺”不仅包含了痤疮的形态,也对其病因病机做了诠释,故而至今也广泛采用这一病名。

3. 结语

中医治疗痤疮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先秦两汉至清代,随着对痤疮病因病机认识的逐步深入,历代医家也从《黄帝内经》中最初对“痤”的记载,衍生出了关于痤疮的多种称谓。如:“皶”、“面疱”、“酒皶”、“粉刺”、“面粉渣”、“酒刺”、“粉花疮”、“肺风粉刺”等。现中医临床上多用“粉刺”、“肺风粉刺”之名,其实这只是痤疮中的一个阶段或者一种证型。从以上大量古代文献对痤疮的记载中可以发现,痤疮的内涵较之粉刺广泛,且外延更丰富。痤疮之名在各个朝代不尽相同,通过对痤疮病名的探寻和整理,可以为临床上痤疮的系统治疗及分型提供帮助,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潘摇纯,戴摇慎. 痤疮源流探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0):3845-3846.

2 罗璎,胡冬裴. 中西医治疗痤疮研究进展[J] .河南中医,2014,34(1):181.

3 李日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07-208.

4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5-176.

5 周思锋,王旭. 痤疮的中医治疗研究[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113.

6 李秀玉,王晓静,腰向颖.痤疮中医理论溯源[J].中医临床研究,2013,5(7):1-2.

7 黄云,李丽琼. 痤疮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6):84.

8 袁安翠,高歆昌,程宏斌等.中医粉刺病名探析[J].医药前沿,2013,(31):35.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