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大汉阳,包括今武汉市汉阳区、蔡甸区、汉南区(武汉经济开发区)、东西湖区,此皆为旧汉阳县的管辖范围。如从清光绪25年(1899)之前起算,则整个汉口地区也属旧汉阳县的范围。本文中的大汉阳,仅指上述四区。

旧汉阳县始设于隋大业二年(606),由汉津县更名。至1992年9月撤销汉阳县,设立蔡甸区,终结了汉阳县的千年历史,汉阳县这个名称使用了1386年,所幸“汉阳”这个名称仍被汉阳区所使用。汉阳区(1949)、东西湖区(1959)、汉南区(1984)、蔡甸区(1992)等5区都是解放以后逐渐从汉阳县这个母体中分离出来的。故上述5区统称大汉阳。

所谓世家望族,指某一宗族世世名人辈出,簪缨相继或文泽绵绵,如仅一枝独秀,即使功名再高,仕宦再显,也不能称世家望族。综核史志,采之口碑,大汉阳世家望族有下列九大家,即黄陵叶氏、沌口萧氏、柏泉张氏、索河吴氏、消泗陈氏、永安高氏、侏儒山张氏、柏泉周氏、水洪李氏。现试一一述之。

一、黄陵叶氏

所谓黄陵,原为蔡甸区黄陵镇,现属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军山街。叶氏以叶开泰药店而闻名于世,但其为官在汉阳也不可小觑。其始迁祖叶文机于明代崇祯十年(1637)迁汉阳县城行医售药,后搬到汉口大夹街创办“叶开泰药室”。至第三代后人叶宏良,药室更名药店,业务得到扩展,声名鹊起。叶氏发迹后,逐渐在黄陵购置农田及坟山,以后历代祖莹均葬黄陵槠山,遂落籍黄陵。但叶氏大多数成员仍居汉阳县城及汉口。

叶宏良之子叶松亭,科举入仕,授中宪大夫,他是叶氏入仕的第一人。叶松亭之子叶云素、孙子叶志诜,继承先辈遗训,为叶开泰药店的经营发展作出了贡献。叶志诜有两子,长子就是赫赫有名的两广总督叶名琛;次子叶名澧,继承祖业,使叶开泰的名声愈来愈响亮。叶名澧的三个孙子叶仲量、叶孟纪、叶凤池,号称叶开泰的新三房,开始设厂,大量生产中成药,前店后厂,名扬三镇。

叶继雯:字云素,又字桐封,清乾隆42年拔贡。历任蕲水县教谕,江夏县教谕。乾隆55年中进士,历任内阁中书、玉牒馆纂修,礼部铸印局员外郎。著《读礼杂记》《朱子外纪》。

叶志诜(1779—?):字东卿,清代贡生。曾任兵部郎中,著《简学斋文集》《平安馆诗文集》《神农本草赞》《金山鼎考》《寿年录》《上第录》《稽古录》《识字录》。

叶名琛(1807—1859):字昆臣,道光进士。历官湖南等省布政使、广东巡抚、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体仁阁大学士。道光中,和徐广缙共同办理拒绝英人进入广州城交涉事宜,晋封一等男爵。咸丰初年,在两广镇压太平军,加太子少保。1856年,英军借口发动战争、侵入广州城时,持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之策,致使广州失陷,遭清廷革职。被英军俘虏,挟至印度加尔各答,囚禁于镇海楼上。始终不屈,每日朗诵《吕祖经》,以“海上苏武”自比。咸丰九年卒。

叶名澧(1811—1859):字润臣,号翰源。道光17年举人,历任内阁中书,方略馆校对,文渊阁检阅,侍读。

二、沌口萧氏

萧氏为汉阳土著,有分支迁汉阳城区及蔡甸柏林。萧氏出仕最早,尤以明代最显。

萧良有:字以占,号汉钟,明代汉阳城人。少时聪颖,有“神童”之称。万历八年(1680)榜眼进士。张居正爱其才,欲招致门下,被谢绝。张居正死后,官秩被削夺,家产被抄没,朝臣群起攻击。他上书论张只是位重自骄,并非奸相。初任编修,充经筵讲官,后升国子监祭酒。因常上书议论时政,为权贵所忌。后给事中叶继美以侵夺六部之权为借口,弹劾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他愤而辞职归籍,家居八年卒。天启初年,赠礼部右侍郎。精于经典,尤擅长制诰文字。著有《春夏纂传》《玉堂遗稿》。其子萧丁泰,官至贵州布政使。

萧良誉:字以孚,号汉颍,萧良有之弟。明万历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著有《过庭代对录》。

萧骧彦(?-1645):字千里,萧良有之孙,萧丁泰之子。天启年间任州判,崇祯元年任贵州游击、后充右参将,加副总兵。崇祯十八年升贵州总兵兼都督佥事,未任而卒。

萧企昭(1637一1669):字文超,顺治十四年副榜贡生。博闻强记,文思敏捷。身体羸弱,潜心著述,著《客窗随笔》一卷,《再笔》二卷,《日记》一卷,《杂笔》一卷,后人集为一编,总名《性理谱》。还著《阎修斋稿》一卷并传于世。

萧芝(1723-?):字昆田,清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后授山东御史、四川御史、工科给事中、吏科给事中。

萧利三(1884—1949):原名谟、秀节,柏林华英人,1911年12月加入同盟会湖北支部,1926年任国民党汉阳县临时党部农民部长,同年冬加入中共。1929年任汉阳中心区委书记,1931年任红三军八支队政委,1938年任中共汉阳区委统战部长、川阳县委宣传部长,1941年任中共汉阳县行政委员会主任、政权部长、县参议会议长,1943年3月任天汉专区副专员。1949年任湖北省文史馆馆员。

萧楚女(1893—1927):幼名长福,学名树烈,字秋,鹦鹉洲(今人。1910年参加湖北新军,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1912年考入武昌新民实业学校读书。1913年8月参加国民党,次年8月退党。1915年任武汉《崇德报》主笔。1917年任《大汉报》主笔。1920年2月参加恽代英组织的利群书社,9月任襄阳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教员。1921年7月参加恽代英发起组织的共存社。同年秋到安徽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192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相继在四川泸州师范、重庆联合中学任教。同年11月创办重庆公学,12月该校被解散。1923年初去万县四川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同年6月到重庆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同时担任《新蜀报》主笔。1924年1月离开四川回武汉,不久第二次到襄阳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8月任中共中央驻四川特派员,并重新任《新蜀报》主笔和重庆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职,10月组织四川平民学社,并出版刊物《爝光》,11月发动群众组织重庆外交后援会,反对日本侵略罪行。随后又发动了重庆国民会议促成会运动。1925年5月到上海与恽代英主编《中国青年》,积极参加五卅运动。6月赴南京编辑《人权日报》,8、9月间调到河南参加中共豫陕区委及共青团豫陕区委工作,并主编《中州评论》,不久回上海。1926年1月去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干事兼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教授,并协助时任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同时在广东大学兼课。2月任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3月参加筹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任专职教员,6月兼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宣传委员会开办的劳动学院讲师,9月兼任第二届青年训育养成所讲师,10月兼任妇女运动讲习所讲师,10月底任黄埔军官学校政治教官,12月任黄埔军官学校国民党特别党部宣传委员会政治顾问。1927年2月兼任华侨运动讲习所讲师,4月15日在广州被国民党逮捕,4月22日在狱中被杀害。

萧政之:历任国民革命军第18军政战部主任汉阳有名的中医店,宪兵司令部政战部主任,总政战部副主任。授陆军中将衔。1985年被国民党中常会开除党藉,后转任台湾华视总经理。

萧云龙(1914—1976):武术名师。1921年在汉阳归元寺练习北派少林武功,武技高超。1935年在上海参加远东地区武术打擂比赛,击败英国大力士,并当场将其打死在擂台上。英国方面通辑他,汉口市当局托请杜月笙派人护送他返汉。文革中受到迫害。1976年病逝,1980年平反,1984年国家体委追授他“武林精英”称号。

三、柏泉张氏

柏泉张氏自明代中期迁居汉阳县北乡安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街),历代科举高中者不绝,尤以清代为盛,成为汉阳北乡首屈一指的名家巨族。

张之光(1576—1645):字潜储,号直浩。幼年入县学,早负盛名,与同宗兄弟恢浩、申浩、培浩等组织“十浩社”,诗文唱酬,名重一时。汉阳知府曾赠与他“清峰一士”匾牌。明末兵乱,他组织团防,保护乡村。

张士彦(1580—1646):字恢浩。明代柏泉负担驿站走马之役甚重,百姓往往倾家荡产,他总是独自统付。曾重新东流港、石潭泾二桥,兴办义学,为乡人所重。

张京(1580—1659):字肖吉。万历年间举人,历任陕西三原县教谕,固原州知州,延安府同知,洮岷兵备副使。南明时授四川巡抚,兵部尚书,四川总督,为清兵所俘,不屈而死。

张三异(1609-1691):字鲁如,号禹木。顺治己丑年进士,历任陕西延长县知县,南阳府同知,邵武府同知,绍兴府知府。著《雪史》、《痴龙文集》、《来青园文集》、《廿一史弹词》。

张伯琮(1643-1727):字璧九,号鹤湄。20岁中举人,历任中书舍人,江西建昌府同知,云南临安府同知,福州知府(因父丧未到任),江西抚州知府,陕西榆林道,河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著有《豫省奏议》。有七子,其中坦让、天谟、坦谔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同榜举人。坦让官至汾州知府,天谟任奉新县知县,坦谔英年早逝,天训任象州知州,坦议任榆绥兵备道,坦谏任汉中府同知。

张叔珽(1666—1734):字方客,号鹄严,别号樗翁。早年入县学。清康熙51年(1712)由明经任徽州同知,康熙57年(1718)署理东流县。在乡办义学,修桥补路。著有《厀啸文集》。

张坦麟(1678-1755):字画臣,与其弟张坦熊同为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历任户部主事,通州仓监督,鸿胪寺卿,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山东布政使,山东巡抚,内阁学士,仓场侍郎,江苏巡抚,后降调安徽按察使,因病去职。晚年居蔡甸镇。

张坦熊(1684—1761):字详男,号郎湖。清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初任浙江桐庐县知县,调知仁和县,补玉环厅同知,擢守台州,不久转任天津道。乾隆三年(1738)升任云南按察使,乾隆十六年(1751)去职还乡。

张行简(1835-1906):字敬亭,号儒三。17岁为廪生,24岁副榜,32岁中举人。历任水部郎官,知县,蕲水县学官,国子监学正。著《四书骈字集解》、《啸孙轩攒存》、《啸孙轩诗文集》《春秋分合纂》、《汉阳县识》。

张松樵(1872-1960):原名世祐。早年在洋行当店员,历任湖北官办纱局协理、管事,纱布麻三局总管事、代理总经理,楚兴公司董事兼布局管事,裕华纱厂经理,裕大华集团常务董事、代理董事长。

张若柏(1890-1941):清末留学德国,1910年回国。民国时曾任汉口市政府秘书、科长,湖北省禁烟局总务科长。抗战时投日伪,曾组织维持会。1939年4月任伪湖北省政府秘书长,1941年任伪湖北省财政厅长,同年10月2日遇袭身亡。

张世英(1921— ):1941年毕业于湖北省立武昌高级中学,获第一名,入四川白沙大学先修班学习,同年秋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学习,后转入哲学系,1946年夏毕业 ,历任南开大学助教、教员,武汉大学哲学系讲师,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北大学术委员会委员,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著《论黑格尔哲学》。

四、索河吴氏

索河吴氏系明代迁来,定居于今蔡甸区索河镇索河村,支系迁往周边地区。历代以来,名宦辈出。

吴正治(1618—1691):字当世,号赓庵,其曾祖父从安徽休宁迁来汉口经商,当时汉口属汉阳县,遂为汉阳人。吴正治顺治六年中进士。历官庶吉士,国史编修,顺天乡试副考官,江西南昌道员,陕西按察史,工部左侍郎,刑部侍郎、兵部督捕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以清廉执法著称。康熙十二年(1673)疏请宽“逃人法”,停旗兵建房等,皆得准行。编修《太祖实录》、《会典》、《大清一统志》、《平定朔漠方略》等,皆出任总裁官。康熙三十年卒,谥文僖,葬汉阳南乡小奓山。

吴绍先(1885—1947):前清秀才。民国初年曾任北平市监狱官。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军官教导团一等军需官。后历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师长、副军长。

吴烜平(1897—1960):著名中医。其祖父系前清秀才,在索河集上开办资生堂药铺。叔父吴镜如也是名医。他受其家传,于1917年在乡间行医,医术、医德皆有口碑。1930年在汉口六渡桥挂牌应诊,誉满江汉。抗战时回乡,曾任汉阳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抗战胜利后,返汉口行医。建国后,发起组建江汉路联合诊所,曾任武汉中医院主治医师,并加入农工民主党。

吴方楼(1898—1976):地质学家。19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历任湖北省建设厅技师,湖南湘永煤矿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南京市资源委员会专员,青海海军基地高级工程师,汉口市卫生局职员,省立黄冈中学教员。建国后,曾任中南地矿局总工程师,江西冶金学院教授。

吴天保(1903—1967):字贤华,汉剧大师。曾任汉口汉剧公会理事长,武汉戏剧界联合会理事长,武汉市汉剧团团长,武汉戏曲学校校长,武汉市汉剧院副院长,武汉市戏剧改革委员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其代表剧目有《哭祖庙》、《磬河桥》。

吴炽菴(1905—1962):字海清,号克昌。少年读书书学徒,青年始继父业,于沙市经营凤仪斋广货铺。曾出资资助中共沙市支部。1933年广货铺失火被烧,他又开办沙市吴泰昌酱园及杂货号。1939年返索河,创办三一小学,开办织布厂,积极支持新四军第五师的抗日斗争。曾做过其外甥婿伪少将副师长王维哲的统战工作。1943年秋被日军逮捕,抗战胜利后获释。1946年到沙市经营大米生意,1948年被国民党逮捕,1949年春获释。建国后,创办安记群力砖瓦厂,任经理。1950年镇反中被捕,1957年获释,1962年病逝。改革开放后平反昭雪。

吴景廉(1914—?):吴天保的六弟。毕业于重庆警官学校第六期。曾任中央警官学校政治部指导员,汉口市警察局侦察队长,汉口市警察局局长。

吴运铎(1917—1991):生于江西萍乡安源,原籍蔡甸区张湾街李湾村,出于索河吴氏。自幼随父在萍乡煤矿做工。1938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新四军皖南小河口修械所钳工、子弹厂政治指导员、第二师军工科科长、淮南军工部副部长。曾在皖南乡村用简易方法先后设计、研制出步枪、手留弹、定时地雷。平射炮等武器。是新四军兵器工业的创建人之一。建国后,历任株州兵工厂厂长、中南兵工局副局长,第五机械工业部第二十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机械科学院副院长。曾三次负伤,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著有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

吴仪(1938—):女,祖籍索河,生于汉口。1962年毕业于北京石油炼制系。历任北京东方红炼油厂副总工程师、副厂长,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副经理、党委书记、北京副市长,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1998年任国务委员,2002年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2003年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是第十三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十四、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吴沙(1955— ):1972年12月参加工作,198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社科院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高级工程师。历任湖南省衡阳铁路分局职工,省衡阳市公安局六科干部,湖南省公安厅一处干部;1991年11月调任任广州市公安局一处政工办副主任,历任广州市公安局一处九科科长、一处处长助理、副处长、处长,广州市公安局局长助理,广州市公安局海珠区分局副局长,广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局长助理。2003年3月任广州市番禺区委常委、政法委副书记、市公安局番禺区分局局长;2004年7月任广州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市正局级);2005年9月后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党委书记;2006年12月任广州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局长、党委书记;2012年2月专任广州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是广州市第八、九次党代会代表;广州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吴良洪(1940—):本科学历,高级政工师。历任东城中学校长,汉南一中副校长、校长,汉南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汉南区委常委,汉南区史志办主任,汉南区文明办主任,中共汉南区委党校校长。1996年11月任汉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8年2月改任汉南区人大常委会助理巡视员。

五、消泗陈氏

消泗是蔡甸区西南的一个僻乡,地处湖区,一直以来人烟稀少,人口大皆由沔阳及侏儒山迁来。陈、黄二氏为消泗著姓汉阳有名的中医店,黄氏从侏儒山铁炉迁来,如黄宝实、黄锡铭等。而陈氏从沔阳迁来,声名更著。著名人物有:

陈邦彦:名勋庭,号八爹,著名地方绅士。前清秀才,早年留学日本,后定居汉口行医。武汉沦陷后,坚拒日伪高官厚禄的收买,毅然返故乡消泗沟居住。积极支持新四军第五师的抗日斗争,提供情报及物资上、经济上的资助,当时他的族孙陈正权在汪步青伪军任团长,伪连长兼军统特务陈敬钦也是他的同族晚辈,新五师汉沔支队通过他成功做了统战工作。他精通医术,常免费为穷人看病,还倒贴药费,声名远播川汉沔一带。

陈绳武(1881—1965):号达三,陈邦彦之堂侄,1905年入湖北陆军特别学堂。历任湖南水警二署署长,东北江防舰队航海副,海军第三舰队军需处长,津沽舰队少将总指挥。抗战时出任汉阳县长,坚持抗日,支持创办光汉中学。1959年任湖北文史馆馆员。

陈英武(1906—1995):陈邦彦长子,八岁随父到浙江,寄居杭州多年。1916年,考入浙江宣平县立小学。1919年,入上海南洋中学。1924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926年毕业后回武汉,先后任汉口特三区小学校长、江汉关监督公署科员、代科长等职。1928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1930年,参加湖北省政府举行的县长考试,考取县长资格。历任松滋县、宜城县县长。1940年,离职转入企业界,到重庆天原化工厂任秘书兼理厂务。解放前夕,作为湖北省民生实业总公司负责人,同武汉进步人士李范一等人,在党的地下组织领导下,积极参加了”反搬迁”、”反破坏”的护厂运动。建国后,仍就职于民生实业公司,曾会同时任湖北省商业厅厅长萧占华,接管该公司所辖的各工厂。1949年5月,任武昌第一纱厂协理员。1950年,调任中南参事室主任秘书。1951年兼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厅秘书处秘书。1953年,任中南文史馆馆员。1954年9月,被聘任为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84年任湖北省文史馆副馆长。1989年改任名誉副馆长。

陈柱天(1910—1938):陈绳武之子。1921年考入武昌文华中学。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游行示威时担任口号队长。1928年赴比利时留学。1930年考入冈城大学土木系,次年以优异成绩获比利时“庚子赔款”学生补助金。被选为中国留学生会执行委员,后入法国,入格勃诺布尔工科大学电机系学习。193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和电机工程师职称,同年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9月1日出席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青年保卫和平大会,旋又代表中华民国全国学生联合会(简称中国学联)出席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学生联合会代表大会,被选入大会主席团,并在大会上作《关于中国学生运动的报告》。会后在法国筹组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抗联)。1937年3月,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和平会议,又组织抗联回国参战团,任副团长,12月率团回国参加抗日战争,于中旬到达武汉。其后,在中共中央长江局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及青年运动工作,曾任长江局党员训练班支部书记。1938年3月,参与筹建世界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理事会,当选为理事。又当选为中国学联常委,代理宣传部长,中共全国学联党团负责成员。7月12日在武昌被日机轰炸牺牲。

陈煦天(1929— ):生于山东青岛,陈绳武之第三子,陈柱天之弟。1946年考入私立武昌文华中学,1949年考入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毕业后先后在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中央重工业部基本建设司、湖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湘潭钢铁公司、宝山钢铁总厂工作,系机械高级工程师。

六、永安高氏

永安高氏始迁祖高大用于明洪武年间迁至汉阳南乡高家畈,子孙繁衍,聚居于今蔡甸区永安街竹林村、高新村。历代以来,人物辈出,尤以近现代为著。

高礼休(1859—1919):字廉贞,幼聪慧,博览群书,尤好经史制艺,因科场不第,乃从名医学习医术,勤攻《黄帝内经》等经典医著,为地方名医。诊治病人时“望闻问切”,尤以“切”最精湛,切脉即知,药到病除。

高建瓴(1885—1925):名选明,号柏苍,高礼休长子。师从崇正书院山长密昌墀,光绪三十一年考取拔贡生,以直隶州判分发河南。民国初年任湖北都督署文书,湖北督军黎元洪倚之为左右手。民国三年试科一等,任巩县知事,在巩县力禁烟毒。民国十四年,以税务专员行榆林、绥远间,因病准假归故乡。假满赴任,取道陕西,遇战乱被害。

高衡(1901—1932):原名高士昌,别名明珊,字书臣。1920年就读于武昌中华大学附中,受“五四”运动影响,每年寒假与陈昌浩等回家乡举办平民识字夜校,借以宣传民主思想。1925年,考入上海惠灵英文专科学校,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8月,奉命回汉,执教于中华大学附中,参加中共湖北地下省委,并任中共鄂西特委联络员。年底,鄂西特委派来的联系人被捕叛变,高衡被叛徒指认被捕。审讯中,拒不暴露身份,经家属托艾毓英出面活动保释出狱。当即回乡与川阳边区县委取得联系,担任县委特别支部的领导工作。1929年进入洪湖苏区,1931年任洪湖苏区宣传部长。后又任沔阳、监利、潜江、江陵、荆门五联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2年鄂西中央分局领导人夏曦执行王明极左政策,高衡被诬为“托派”而遭杀害。1958年中央人民政府明令追认高衡为革命烈士。

高潮(1904—1932):原名高士俊,字英豪。1927年在武昌中华大学求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大学毕业后参加川阳地区武装斗争,1930年6月参加红二军团,曾任工农红军第九师二十五团团长、第九师参谋长等职。1932年8月,洪湖根据地失守,随红三军转战到鄂陕川边区。1932年12月中旬在转战四川大巴山的战斗中牺牲。

高纯一(1908—1963):原名高士全。1922年考入湖北省立模范小学,1924年升入武昌县立中学,1926年春因病休学回家。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时加入中国国民党,任汉阳县第七区党部干事。1927年入湖北省立第一中学复学,任学生自治会宣传部长,第七区党部常委。同年7月任汉阳县职工委员会常委。1928年,受中共汉阳县委委派,打入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整理委员会任助理干事, 9月继任录事。同年11月,由于叛徒告密而被捕,经营救,于次年6月保释回家。1929年8月,参加川阳县委领导的革命活动,9月转为共产党员,为川阳县委委员,兼汉阳中心区委秘书和宣传部长,区委书记。1930年8月他去上海,先后在招商局和糖果厂做工,并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2年冬,奉组织令回到武汉。1943年8月任新五师和华东局的秘密交通,1944年9月在汉口被捕,后经营救出狱。1945年2月,回五师参加党校整风。日本投降后,他去沪从事地下工作,任上海华东局会计,开设达利盐号。1949年8月,调北京中央财经委员会,负责轻工业处业务工作。年底调中央食品工业部任渔业组组长。1950年11月,任全国食品工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1951年任中央农业部水产处处长。1953年任水产管理总局副局长。1956年任水产部技术司司长。1958年任农垦部建设司副司长。1963年7月中旬出差新疆,13日到达兰州时患脑溢血病逝世。

高进修(1927— ):早年毕业于正本学校。1951年在中南粮食局任办事员,1953年调国家粮食部任办事员、科员,1979年任副处长,1982年任处长,1983年任副局长,1988年5月退休。

高士才(1928— ):1947年底参加人民解放军,在军队里历任工作队队长、分队长、连长、营长,军队机关参谋科长、副处长。解放战争中荣立过两次大功,建国后荣立两次二等功,空军正师级离休。

高绍芬(1929— ):原名高进取,1942年正本学校毕业,后求学于汉阳县新民中学、省立汉阳县高级中学,1956年毕业于武汉水利学院,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会员。曾任蒲圻市水利局副局长,咸宁地区水利学会副理事长,蒲圻市政协常委。

高进仁(1931— ):大学文化。曾任武汉市建筑工程专科学校校长,工程师,湖北省建设教育协会理事,武汉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武汉老土建工程师协会理事长。著有《建筑工程预算分项工程实例详析》《评现代建筑与创造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

高士楚(1932—):曾先后就读于汉阳新民中学、省立二中、湖北省师范学院等校。建国后在襄阳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后调入襄阳地委宣传部,任副部长,1975年任襄阳地委副秘书长,曾出任襄樊市政研室主任、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任襄樊市诸葛亮研究会名誉会长、襄樊市伦理学会会长。出版《宣传工作理论与实践》《大潮浪花》《一个皇帝的故事》等著作。

高峰(1933— ):原名高士德,1952年6月在武汉市百货公司工作,任营业员、干事、科长。1958年调汉阳区,历任区整风工作队队长、局工会主席、经理、部长、主任、局长等职。1978年调武汉市二轻局,历任厂长、经理、处长等职。1984年调武汉市政府集体企事业办公室任处长,集体经济报社长,总编辑。

高风(1934—):原名高士动,1950年考入襄南公学参加革命,曾在湖北省孝感专署、孝感报社和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作。1960年至1976年在新华社工作。1976年以后,先后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组长。

高士荣(1935— ):1950年在汉阳县人民银行工作,1953年在汉阳县新滩区任文教干事。1960年起先后任汉阳县邓南区大咀公社、陡埠公社、邓南公社社长。1965年任汉阳县侏儒区党委书记。1971年任汉阳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任武汉市水产局副局长。1995年任武汉市农科院副院长。

高进贤(1937— ):196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任全国文联干部,《北京文学》编辑,中国教育报社文艺部主任、高级编辑,北京市写作学会理事,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理事,神州大学教授,《中国演员报》副主编。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纪实文学《末代公主》(台湾版),纪实文学《溥仪和他的妹妹们》,报告文学集《今日清末五公主》,短篇小说《兰子的悲欢》等20余篇。

高进珊(938— ):1957年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电专业,1961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1990年起,连续六年任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校党委书记、教授。1996年调入华中电管局任副局长、副总经理。曾任湖北省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会副会长、秘书长,湖北省高校研究系评委,湖北省高等院校教职工思想研究会会长。

高群(1939— ):1962年毕业于武汉第二医学院,分配到孝感地区从事药品监督、检验工作。1981年任孝感市药检所副所长,1984年任所长,1992年晋升主任药师(教授)。曾任湖北省药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孝感市药学会理事长,医药科研成果专家鉴定成员,卫生技术职称专家评审成员,孝感市政协委员、孝感市科协常委等职。

高士振(944— ):1965年入伍,在部队任新闻干事10余年。1978年转业到湖北省政协任党组秘书,后任文史编辑20余年,笔耕40余载,专攻人物传记与纪实文学,著有《开国大典》《旅台名人录》(湖北卷)《百名国民政府要员哀荣人生》《二战首要战犯绝密档案》《红色传奇特工风云录》等各类作品近千万字。

高英玖(1944— ):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曾任汉阳县副县长、蔡甸区常务副区长、武汉市粮食局常务副局长。

七、侏儒山张氏

侏儒山为蔡甸区西部重镇,毗邻川沔,数百年来聚族而居,世家不乏其族。如李氏、刘氏、周氏、朱氏、滕氏等,尤以张氏为盛。张氏为本地土著,世居侏儒山街胜洪村老东垸,迁居周边村落及外地也很多。从南宋末年抗元民军首领张贵、张顺叔侄知名于世,元明清三代力田为业,相对沉寂,近代以来,闻人迭出。

张贵:号普贵,字唐卿,南宋抗元将领。军中号“矮张”,咸淳8年(公元1272年)在李庭芝部任都统,率民军援襄阳,抗击蒙古军,参加襄阳保卫战4个月,于9月率其军顺汉江东下突围而出,由于外线应援失约,全军战没,伤重被俘,不屈而死。后入祀襄阳双贤祠。

张顺:号竹园张,张贵之侄,南宋抗元将领。端平3年(公元1236年)在荆湖制置使孟珙军中任都统,咸淳8年(公元1272年)转归李庭芝部任都统,率民军援襄阳,抗击蒙古军,在襄阳保卫战中战死。后入祀襄阳双贤祠。

张业鸿:字彤珊。清末肆业于法政学堂,曾在夏口厅臬台衙门任职。

张子象:民国初毕业于湖北法政专门学校,北京文官考试及格。曾于民国十年(1921年)任川汉沔自治筹备会秘书,有“汉阳才子”之称。因奔叔丧,坠马致疾,久治不愈而逝。

张业钰:民国初年毕业于湖北法政专科学校,考取县佐,曾在陕西临潼县任县佐,后辞职回籍,在汉口执律师业。抗战初期,任汉阳县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43年创办私立汉阳崇义完全小学(附设初中班),任董事长,并任西湖垸堤工局董事。

张杰三:早年毕业于湖北法政专门学校。抗战前,曾任天门、武昌等地方法院书记官、推事等职。

张业灿(1907-1957):字吉晖,毕业于湖北省立美术专科学校。抗战前在汉口一女中、武昌实验中学、汉阳高中任教多年。1938年回乡,与周子元、张南屏筹办私立汉阳光汉初级中学,任教务主任。1942年春光汉中学停办,次年与张南屏、张业钰创办私立汉阳崇义完全小学(附设初中班),任教导主任。1945年冬任私立汉阳新民中学校长,1950年11月离职。

张良皋(1923—2015):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工学学士。曾在上海,武汉一些建筑设计单位任建筑师。1975年退休,1982年应华中理工大学之聘为建筑系教授,曾两次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从事鄂西土家族建筑的研究、保护与利用,和中国干栏建筑综合研究。曾与李玉祥同志合作,出版专著《老房子——土家吊脚楼》,曾主编《中国民族建筑——湖北卷》,参编《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已出版《武陵土家》、《匠学七说》、《巴史别观》等学术著作。

张良瑛(1923―2012):字子玉,胜洪村老大湾人。华中师范学院毕业,从1943年起历任私塾、初高中、县师训班教师和汉阳县文教局干部。1980年从侏儒高中退休后曾担任《侏儒山方志》编辑、侏儒地区书画协会名誉会长和侏儒地区诗词楹联学会名誉会长、武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等职。一生除教书育人外,还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著有《字形辨析》《子玉诗文选》《子玉诗联书法选》《子玉书法艺术》等。

张良维(1924—2001):生于河南开封。其父亲张传忠毕业于汉囗法文学堂,分配陇海铁路,历任列车长、开封火车站站长、徐州调度员。1937年抗战爆发,全家搬回侏儒山。1939年就读于光汉中学,1940年初中毕业后,到重庆考入国立四川造纸印刷学院。后投笔从戎,加入军政部的“学生教导第一团”。1943年参加学生远征军经昆明到印度兰姆伽接受训练后开赴缅甸战场(汽车兵)。1945年日本投降,随部队回国,继而奉命进入越南海防,1946年从越南乘远洋轮沿海岸线回到东北葫芦岛。1948年回到武汉,在汉阳琴台二小任教。1949年任侏儒山完小(附设初中班)任教导主任。1953年毕业于湖北省进修学院,被分配到云梦一中任体音美教研组长,在此期间创作了《云梦一中校歌》。1955年参加湖北省第二届文代会。1956年反右斗争中被划为右派,1958年遣返侏儒山自谋生计。1961年,经人介绍到侏儒建筑材料厂做文字工作,后又到军山三队当会计、抽水司机、民办老师。1969年被聘请到杨岭大队小学任教。1979年3月平反,恢复公职,到侏儒高中任教。1984年退休。1986年被聘任私立“振华高中”教导主任,同年在侏儒镇文化站任美术字、音乐辅导员。曾创作《侏儒完小校歌》、《侏儒镇中校歌》。著有专辑《拾零集》、《张良维歌曲集》。

张业舜(1935—2015):1947年至1949年就读于新民中学,1950年至1952年在本区参加在农村土改运动,1953年参加教育工作,1954年抽调到区文教组协助学校重建工作,1969年任侏儒镇中心小学校长,1970年任侏儒区(公社)文教辅导,1977年至1982年任侏儒公社党委宣传委员,主持兴建侏儒文化宫。1983年至1992年任侏儒镇党委宣传委员,倾力打造侏儒山文化品牌,组建侏儒山地区书画协会、诗词楹联学会,担任名誉会长。1993年任侏儒镇人大主任,1995年出版诗集《磨剑集》。

张良学(1944- ):1985年入湖北美院进修,师从著名画家汤文选、陈立言、冯今松,擅长中国水墨山水、花卉和人物画,其作品格调清新,神气兼备,神功独运,得之自然。曾任武汉市蔡甸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蔡甸区书画摄影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张业高:曾任共青团武汉市组织部部长、中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组织部部长、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总经理。

张业春(1948— ):早年随其父迁居东至山。1956年起在侏儒镇小学、汉阳县十二中学(后改称六中) 读书。1970年参加工作,次年任邓南区邓南公社团委书记。1973年任汉阳县曲口公社党委副书记。撤区并社后调任消泗公社革委会副主任、邓南公社管委会副主任兼曲口管理区总支部书记。1979年起任曲口公社党委书记,1984年任侏儒镇党委书记,1989年任蔡甸区农委副主任,2003年任蔡甸区林业局党委书记,2004年后任蔡甸区政协常委兼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工作期间曾在湖北经济管理学院进修,获大学本科文凭。曾任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2008年退休。

八、柏泉周氏

柏泉周氏于清代从孝感周巷及汉阳侏儒山等地迁至茅庙集、大周湾、江先塆等地(今属东西湖区柏泉街),后世已联宗。历代务农,清末以后,名人辈出,光耀汉北。

周大觉(1891-1952):号振东,早年考入汉阳陆军小学堂,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次年保送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1914年毕业后又考入北京南苑航空学校每一期,次年毕业留校任教。1919年任直系京津航空站长,1925年在吴佩孚十四省讨贼联军司令部航空署任职,次年投北伐军,仍留任。后赴英国考察,1929年春归国,在北京蒙藏学校任英文教员。1942年投日伪,任伪航空署人事处长,伪参赞武官公署中将参赞武官。1945年被判刑三年。1949年返乡。

周文轩:民国初年曾在汉阳县城创办洪顺机器厂,历任汉阳县商会会长、主席,国民党汉阳县党部委员,1926年北伐军进驻汉阳,他襄助军需,出力尤多。抗战时参加鄂省抗敌后援会,非常时期难民救济会,中国航空建设协会,任常委。1938年将机器厂迁宝鸡,抗战胜利后迁回。

周绍濂(1905—1970):又名慕溪,192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任湖北省一中、湖北省立师范学校两校数学教师。1932年留学法国,毕业于巴黎大学,获法国国家理科科学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任山东大学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37年任重庆大学与中央大学数学系教授,兼任重庆大学数学系主任。1946年任上海暨南大学数学系教授,并兼任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专员。1947年兼任上海商业专科学校校长,1955年任兰州大学教授。发表了论文《平面点状囿集的积分问题从何处定位的注释》、《点状闭合集》,编写《黎曼空间几何》、《拓扑学讲义》、《集合论拓扑学》、《维数论》、《商用数学》、《人寿保险计算学》、《维数论》、《二次微分齐式不变量》等著作,编译了《微分几何》、《曲面几何》、《黎曼几何与张量算法》、《微分几何教程》。

周凤池(1912—1971):谱名泽藻。早年经营小布店,后参加新四军。1941年9月任汉孝陂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合作站长,同年12月任红学总队长。1942年5月任办事处军事科副科长,同年9月被捕,后获释。次年2月任鄂豫军区二分区参谋,旋任陂安南纸烟编制区主任。1945年5月回乡养病。中原突围时掩护战友安全转移。1948年经营柏泉至姑嫂树的客运汽船,自任经理。解放后在柏泉供销社任采购。

周源卿(1917——1998):字银洲。早年到在汉口当学徒,1941年11月到天汉湖区鄂豫边区修械所工作,加入中共。1942年2月任三分区兵工厂制造股股长,天汉修械所所长,三湖修械所所长。1948年5月任汉孝陂区十二区区长。解放后在铁路局工作,曾任郑州铁路局工电处副处长。1977年6月离休。

周法云(1920-1991):1938年考入武汉大学,抗战时终止大学学业,考入中央军校十六期炮科,1940年毕业后在部队任职,1946年随军赴台湾,后赴美国留学。学成返台,退役后在东吴大学任教授,曾与人合创《环球时报》社。

周元白(1925—1985):1943年毕业于北方新闻学院,曾任唐山报社记者,南京青鸟剧社演员,中国旅行剧团演员。建国后任中南人民艺术剧院演员,武汉话剧院演员、导演,湖北省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武汉市戏剧家协会理事。

九、水洪李氏

水洪是汉南区的一个乡,现已并入邓南街。水洪李氏聚居于捞子湖村。迁入历史不详,其人物以现代为盛,尤注重于学术研究。

李启东(1908—1988):字子元。1918年至1920年在沔阳沙湖读书,13岁到武汉求学。1927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教育专业,任教于湖北省立第三小学。1933年秋任水洪族立三入小学校长,1935年学校停办,1945年抗战胜利后恢复三入小学,并增设初中补习班。1947年任汉阳县教育科长兼汉阳县中学校长。1959年被错判有期徒刑15年,1970年提前释放,留在内蒙古工作。1972年返故乡水洪。1986年平反,后被选为汉南区政协委员。

李德永(1924— ):1947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1955年在天津南开大学任教,1957年5月调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曾任武汉大学教授、教学顾问,国院中国哲学学会学术顾问,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理事。著有《荀子—公元前三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参编《中国哲学史》。

李绍白(1927— ):1943年入汉阳县新民中学就读,1945年考入国立汉阳高中,1948至1950年在武汉大学医学院就读,1950年至1955年在中南同济医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肝病研究室主任、肝病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暨湖北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养和医疗中心顾问兼内科主任,美国加州育英大学客座教授。

李绪鄂(1928—2001):。孩童时随家迁汉口,抗战胜利后考入武汉大学,1948年9月入清华大学深造,1952年9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历任中南航空工业学校教师,北京航空工业学校飞机专科副主任,国防部第5研究院1分院2室工程师、副主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702所副所长、14所核心小组副组长、14所所长、第1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副部长,航天工业部副部长。1985年任航天工业部部长,1988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梁修(1934— ):1949年7月从汉阳县初中参加革命,1956年12月加入中共。自湖北革命大学第一期毕业后,分配到政法部门工作。历任湖北省公安厅科长,神农架林区公安局副局长,神农架林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十堰市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主任。1994年8月离休。

李云修(1945— ):1969年9月参军,历任战士、文书、排长、秘书等职。1970年调河南省军区政治部保卫处工作,历任干事、副处长。后任济南军区郑州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1984年至1986年在中国政法大学学习,1987年任河南省军区第三干休所所长(正团职)。1989后12月转业到河南省外贸委任法律部主任,1990年调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历任反贪局副局长、政委、办公室主任、副厅级助理巡视员。

李培根(1948—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机械系毕业,工学博士。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李绪松(1956— ):大专文化,历任汉阳县邓南公社解放大队干部,汉南农场管理局大嘴公社团委副书记、书记,汉南区大嘴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书记,汉南区建委副主任,汉南区党校校长。1998年12月任汉南区组织部副部长、老干局局长,2004年1月任汉南区委统战部部长,汉南区政协常委。2005年12月兼任汉南区政协副主席。

李启柳(1957— ):历任汉南农场管理局一中教师,汉南一中副校长、党总支副书记、校长,汉南区教委主任,汉南区教育局局长。2003年12月任汉南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区总工会主席,2004年11月兼任汉南区委政法委书记。2006年11月任汉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汉阳周志益撰于2019年仲冬)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