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中医墙特色文化介绍_中医文化墙设计方案_中医特色文化墙

刘维忠:甘肃医改是如何走中医特色之路的?

导读:

甘肃曾是全国唯一没有西医本科院校的省,基层医疗机构西医本科生断档将在10年以上。乡镇卫生院没有建设职工周转宿舍,值夜班没有办法部分病房做了宿舍。部分医院对中西医并重方针落实不好,病人医疗费用高,疗效不理想,医患矛盾仍然较多。面对有着诸多困难的甘肃卫生基本情况中医特色文化墙,甘肃这几年在医改中是怎么突出中医特色的?究竟是哪些工作引起大家对甘肃中医工作的关注的?

建立了“党政领导、部门参与、全社会推动”的发展中医新机制

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健康促进模式改革的通知,要求政府立法、部门出台规范性文件和实施大项目要坚持有利于健康的原则。要求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国土、水利、城建、环保、食药监要监测土壤、水、空气、食品污染并治理。如:牛奶厂奶牛患乳腺炎后使用抗菌素,激素,造成许多小孩性早熟,甘肃中医药大学起草了中医预防方案,卫计委,农牧厅联合发布后,不少牛奶厂实施确保了牛奶安全,甘南燎原牌奶粉供不应求。农民从大棚潮湿的环境出来受风后不少人得关节炎,一个人患病,另一人打工就出不去了,因病致贫。卫计委,农牧厅联合发文改造大棚防关节炎,在大棚一头出口建缓冲室,农民用艾叶或电烤灯烤干关节再出来。定西、白银等市已实施。

中医适宜技术(包括食疗技术)进家庭

每年让村民学会5-6项防病治病方法。如粗盐、茴香、艾叶、花椒加热后装入布袋热敷治疗咽炎、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盆腔炎、胆囊炎、前列腺炎、关节炎、胃病等13种疾病;服用芹菜水食疗降血压;喝苦瓜生姜汤、黄芪乌梅汤降血糖;服用洋姜或菊粉降血脂减肥等;用蜡疗治疗关节炎;拔火罐治感冒。

建设中医健康教育宣传文化墙,方便村民学习和预防治疗

将预防和治疗常见病如感冒、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关节炎、胃病等知识及民间单验方等有效方法刷写在健康文化墙上,即一病一墙,将中医疗法以歌诀的形式让人们耳熟能详,方便村民学习和预防治疗,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文章:“健康文化墙犹如医生站一旁”。

在农村由村医定期组织村民开展“健康沙龙”

让村医讲慢性病管理方法,让农民相互交流健康保健的心得及民间单验方,提高农民健康保健素养,有效推动健康教育知识进入千家万户。

乡镇卫生院实行中医药“三三制”

首先是乡镇卫生院要突出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蜡疗、推拿、按摩、熏蒸等15项中医适宜技术和农民已经掌握的6项防病治病方法并指导村医掌握。要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中医药三三三制”(即总收入中中医药占三分之一,药品收入中中医药占三分之一,诊疗收入中中医药占三分之一)。

把中医渗透到了综合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

甘肃把中医渗透到了综合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我们甘肃确定在医院设中医管理科、制定有利于中医发展的分配政策,在西医科设中医综合治疗室,重症监护室中西医联合救治中医特色文化墙,医护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等。在公共卫生机构设中医科发展中医,比如说监督所成立了中医科,监督各个医院的中医发展情况,检查疾控机构对用中医预防开展的怎么样。疾控中心成立了中医科,搞突发事件的中医预防,还有耐药结核治疗、甲肝预防、艾滋病预防。出台了几十条支持中医发展政策措施。城乡居民住院吃中药(目录内)、使用中医适宜技术100%报销、西医考职称加考中医占20%、增加中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床位补助标准、等级医院评审加中医内容、250种院内制剂省内调剂使用等。

要求综合医院中医参与治疗率达到80%以上,重症监护室中西医结合抢救率达到90%以上。加快中医医院建设和综合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促进中医药进社区、进基层、进农村;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对公立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床位补助,按同级综合医院床位补助标准的1.5倍给付;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的中药资源优势,带动中药材种(养)植产业。

中医人才队伍建设

配合人社厅招聘17000名医学大学生和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解决乡镇卫生员人员不足,甚至抽不出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的问题。安排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省外、国外医院进修,每年向国外派出400人、向省外派出2000人进修,省市每年接受基层3000人进修。村医每周到乡卫生院工作一天或每月工作一周。1000多名中医师傅,3年带3000多名徒弟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医师带徒活动。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在医院内部和市县层层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的基础上,全省每年组织6场技术比武大赛。每年有1200多人晋升高级职称,临床科室亚专业分化进一步加强,人才外流情况明显减少。100多位村医晋升正副高级职称。

加强中医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精神

与有关部门合作排演了陇剧《医祖岐伯》、秦腔剧《皇甫谧》、《百合花开》、《黎秀芳》、《女儿如花》、《渭河医神》京剧《草原曼巴》、电影《甘南情歌》电视纪录片《记忆626》及其他综合文艺节目的巡演,其中,《百合花开》和《甘南情歌》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卫生厅推荐的先进人物王万青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甘肃永昌县村医高鑫被评为“2015年全国最美医生”。

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与10多个有关厅局下发文件,推动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厅下发的药菜两用蔬菜产业发展的通知已经被多个市县采纳实施。与农业厅下发的改造大棚预防农民关节炎的通知已经开始实施。与旅游局等下发的中医生态养生旅游产业的通知,已经在庆城县、麦积区、敦煌市、凉州区、和政县等形成大产业,有的已经被列入省委省政府观摩的大项目。甘肃发展中医药事业最大的一个成效就是党政牵头、部门参与、全社会推动中医事业的机制基本形成,政府发了许多发展中医的文件,各个部门对中医工作也都非常支持。

10

加快抢救整理和出版民间中医经验

与《读者》集团联合出版100种中医读物。包括:《中医启蒙读物》《中医口袋本》《话说中医》《陇上名医》《民间单验方》100集等。

11

筛选中医旅游纪念品

与省旅游局筛选中医旅游纪念品,包括:家用拔罐器、针灸铜人、场效应治疗仪、家用蜡疗机、颈椎治疗仪、前列腺治疗仪、刮痧机、保健锤、艾灸器、特产中药、中药饮片、《民间单验方》《中医汤头歌》《中医三字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穴位图、食疗产品等(黄花菜粉治疗痛风、抑郁症,料姜石粉治疗慢性结肠炎、装修房子时吸甲醛)等。

12

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平台发展中医服务贸易,让中医走向世界

与乌克兰首都基辅州卫生厅、乌克兰国立医科大学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乌克兰、吉尔吉斯、马达加斯加、摩尔多瓦、新西兰、法国、俄罗斯等国建立了岐黄中医学院,为当地培养200多中医。在摩尔多瓦、马达加斯加、吉尔吉斯建立了中医中心,为当地治疗大量患者。甘肃26名县级医院口腔科医生正在乌克兰国立医科大学进修,乌克兰36名医生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甘肃佛慈20种中药已经在乌克兰成功注册,乌克兰国旅组织的2批游客来甘肃庆阳、平凉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旅游。中国卫计委和乌克兰卫生部合作协议把甘肃确定为中医项目执行单位。国家中医药局确定由甘肃省执行对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医项目,甘肃已经筛选50名中医开展了俄语培训。与新西兰卫生部高级顾问大卫和新西兰针灸工会合作成立了中医文化交流中心、出口中药材5吨,签订合同108吨。

13

鼓励县综合医院加挂中西医结合医院牌子

甘肃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县级综合医院加挂中西医结合医院牌子,享受中医医院同等待遇”有关事宜,加挂条件、加挂程序等。医院具有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标准(2013年版)》的建设规划。其中在人员结构方面:院领导和医务、护理、药剂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经过省级以上中西医结合政策、业务和管理知识的系统培训。在科室设置方面:医院中医临床科室设置合理,命名规范,中医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的比例达20%以上。在开展中西医结合业务方面,实施中西医联合抢救,重症监护室中西医联合抢救率达到100%。

14

充分利用新媒体为中医传承服务,甘肃中医杂谈微信群为8000多位村医定期举办业务培训

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发文动员彭小芳、高鑫、张若楠、王红明等几位热心的民间中医和市县卫生计生机构开村医中医微信群,组织村医入群交流,村医什么病不会看拿到群里大家讨论,专家辅导。甘肃、广东、京津冀、安徽等省市已经有上百位中医专家在各市县村医群里指导培训,各县都建立了村医微信群,中西医专家每周在群里讲课辅导,村医有什么病不会看,拿到群里讨论,效果很好。新媒体给甘肃中医和中医人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机遇、带来了发展。

甘肃医改中医特色之路建设得到多位中央领导肯定:

甘肃中医工作取得较大成绩,民革中央和新华社分别写了调研报告,多位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作了批示。

连续多年全国医改监测数据甘肃有1/4以上指标列全国第一,得到国务院医改办和卫生部领导的肯定,分管副省长3次在国务院医改会发言。

把中医工作渗透到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医保、农村、社区和各级医院,取得较好效果,被国家中医药局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甘肃中医特色医改经验被中央深改办简报刊发。

国家民委调研后写了调研报告,领导批示肯定,国家卫计委主任批示推广甘肃民族地区卫生工作经验。

甘肃卫生计生委2次被邀请参加全国政务微博大会并发言介绍经验。

精彩阅读【点击标题阅读】: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