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20岁的小赵是个大二的学生,2年前开始,脸上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脓疱型的痤疮。就诊时前额、两颊及口周可见散在红色丘疹、白头粉刺、脓疱,右颊一处结节,炎症明显,触之疼痛,面部皮肤油腻,潮红,毛孔粗大。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自诉曾系统口服西药治疗半年,但痤疮仍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追问其生活习惯发现平素喜食煎炒油炸食物,夜间作息时间较晚。

图片

根据其痤疮分布位置及表现,结合舌脉考虑其为湿热体质,采用纯中医内服外治配合的方法,予茵陈蒿汤加减内服,三黄洗剂外敷。

茵陈蒿汤处方如下

茵陈10g,栀子10g,薏苡仁30g,金银花10g,连翘10 g,丹参15g,牡丹皮10g,桑白皮15g,白花蛇舌草15g,紫花地丁10g,皂角刺15g。

三黄洗剂处方如下

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大黄10g、栀子10g。

另外配合背部膀胱经及督脉刮痧,耳尖及肝俞、胆俞刺络放血,面部火针处理脓疱型痤疮等。1周后复诊,痤疮明显减轻减少,后连续治疗1月,面部潮红已基本消退,痤疮基本消退,皮肤逐渐恢复平整光滑。

图片

中医谈痤疮

湿热体质的痤疮发生多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又由于青中年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较高,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同时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造成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形成角质栓,产生粉刺。

图片

《外科正宗》提到“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提到:“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博,致生疸病”,中医认为痤疮起病与素体血热偏盛相关,与肺、脾、胃等脏腑相关。

图片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源自《伤寒论》辩阳明病脉证并治篇,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是清热祛湿的代表方。针对湿热体质人群脾胃功能失常,湿热内蕴中医治疗痘痘,无力下达,蕴而化热,熏蒸于上而发痤疮的特点。

图片

有关现代药物研究证明:茵陈、丹参、连翘、大黄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呈高度敏感;

丹参中含有主要成分丹参酮,可通过减少毛囊角栓和减轻真皮炎症,还具有促进创伤组织再生、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抗雄激素等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痤疮的作用。

栀子的主要成分栀子苷,能有效激活T细胞,促进T 细胞增殖,同时降低促炎因子辅助性T细胞Th-7细胞的表达,并通过免疫T细胞系的调节发挥抗炎作用。

图片

背部膀胱经及督脉刮痧

督脉主一身阳气,膀胱经背部巡行腧穴具有调节人体五脏六腑的诸多穴位,是人体抵御外邪的重要屏障,也是人体解表排毒的通道。我们在综合治疗上配合督脉及膀胱经刮痧,并在肝俞、胆俞穴进行刺络放血泄热,能很好的达到解表祛湿散热的功效。

图片

另外选取经外奇穴耳尖穴进行刺络放血,《灵枢·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尖位于耳廓上方的尖端处,具有清热解毒祛风的作用,可加强和阳明、行气血、疏经络、调脏腑功效,针对胸膈以上,尤其头面部的热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另外有现代研究表明,耳尖穴具有“三抗一升”的作用,可起到抗过敏、抗炎、抗风湿,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图片

我们在纯中医综合治疗上,

根据患者年龄、体质、

性格、心理状况、睡眠质量

以及生活环境、

作息饮食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

尊重个体差异性,

辨证论治,随症加减,

并将西医病因病机与中药的

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对应结合,

增强中医药诊治痤疮的

规范性、科学性,

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

更优质、更有效的治疗新方式。

指导专家

图片

薛 丹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中医治疗痘痘,师从中医美容调体大家傅杰英教授,现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新医微创委员会委员。专攻中医美容、针灸体质调理,专长针灸、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火针、刮痧、刺络放血治疗痤疮;美容针治疗黄褐斑。对中医体质调理具有一定研究,擅长使用针灸、耳针、火针、埋线、拔罐、梅花针、穴位注射及中药等各种疗法治疗亚健康状态、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状态、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

出诊时间:周一到周五全天。

图片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