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

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气血的运行,脏腑器官功能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均须通过经络系统的运输传导、联络调节等功能方可实现,并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相互关系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的发现以及经络学说的形成,与脉诊临床实践、针灸的感传效应、腧穴治疗功效的归纳、病理现象的观察、临床诊疗规律的总结、古代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古典哲学思想的指导以及气功过程中的内景返观体会等诸多因素有密切联系。体表观察和实体解剖所发现的血管(脉)是经络系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原型。

经络基于具体的血管存在,又超越了血管的固有形态,是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观察结果,运用阴阳五行理论分析综合而抽象出来的一个人体功能系统。《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确立,但《黄帝内经》中多用经脉、络脉、血脉、经隧等概念表述相关内容。

经络一词则是在其后的《汉书·艺文志》中首次出现:“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其后,历代医家结合自身的医疗实践,对经络学说不断予以补充、整理和完善,使其日趋成熟,不仅成为针灸、推拿、气功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对指导中医临床各科的诊断和治疗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灵枢·经脉》所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李梴《医学入门·经络》亦曰:“医而不知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

中医经络理论主要内容_中医经络学理论_中医经络理论内容主要包括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系统中,除奇经八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各有其特定的功能外,经络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运行全身气血以营养脏腑组织,联络脏腑器官以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和调节人体各部分功能等方面。

一、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物质基础,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均需气血的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气血必须通过经络的传输才能布散于全身各处,以“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灵枢·脉度》),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故《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十二经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核心,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其在内属络脏腑,在外连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人体气血通过以十二经脉为中心的遍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经络系统,周流不息,灌注渗透到各个组织器官中去,以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能量,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与此同时,气血亦依赖经络的传注输送,通达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机体、抗御外邪等重要作用。因此,经络的功能活动正常,气血运行畅通,各脏腑功能强健,则能抵御外邪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反之,经络失去正常的机能,经气不利,则御邪不力,外邪就会乘机入侵而致病。

二、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人体是由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组成的复杂有机体,其各部分虽有各不相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彼此配合及有机协调的关系,主要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实现的。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叉,入里出表,通上达下,相互络属脏腑,连络肢节;奇经八脉联系沟通十二正经,调节盈虚,使人体各个脏腑,以及体表各个组织器官之间有机地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内外、表里、左右、上下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协调共济的有机整体。经络在人体内发挥的沟通联系作用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主要表现于以下四个方面:

1、脏腑与体表、肢节的联系

脏腑与外周体表及肢节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十二经脉实现的。十二经脉中,手之三阴三阳经脉循行于上肢内外侧,足之三阴三阳经脉循行于下肢内外侧,而每条经脉又与体内脏腑有固定的络属联系,其经脉之气还结聚散络于经筋,并布散于皮部。这样,体表的筋肉、皮肤等组织与脏腑之间,通过十二经脉内属外连的联系而相互沟通。故《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2、脏腑与官窍的联系

位于体表的目、舌、口、鼻、耳和前阴、后阴等五官九窍,都是经络循行所过的部位,而经脉又多内属于脏腑。这样就使脏腑与官窍之间,通过经脉的沟通而联系起来。如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系“目系”,其别络“系舌本”;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绕阴器,系“目系”;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环绕口唇,挟鼻;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均进入耳中;足太阳膀胱经的经别“入于肛”等等。这样使内在脏腑得以通过经络与官窍相互沟通而成为一个整体,脏腑的生理、病理便可以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官窍。

3、脏腑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中每一经都分别络属一脏一腑,从而加强相为表里的一脏一腑之间的联系,这是中医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理论的主要结构基础。同时,有的经脉还联系多个脏腑中医经络理论主要内容,有的脏腑则有多条经脉通达。如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挟胃,注肺中;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通达肺脏的经脉有手太阴肺经属肺,手阳明大肠经络肺,以及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阴心经。此外,经别又补正经之不足,如胃经之经别上通于心,胆经之经别贯心,等等。这样,通过经络的沟通形成了脏腑之间的多重联系。

4、经脉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之间的表里阴阳相接,有一定的衔接和流注次序,并与任、督二脉构成首尾相连的整体循行系统。十二经脉之间还有多处相互交叉、交会,再加上经别、别络的沟通,更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还与奇经八脉之间纵横交错,而且奇经八脉之间亦彼此相互联系。如:十二正经中的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均会于督脉之大椎穴,阳维脉与督脉会于风府穴,故称督脉为“阳脉之海”;十二正经中的足三阴经以及奇经八脉中的阴维脉、冲脉均会于任脉,足三阴经又上连手三阴经,故称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前与任脉并于胸中,后通督脉,而任、督两脉又通会十二经脉,加之冲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灵枢·逆顺肥瘦》),容纳了来自十二经脉的气血,故称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督、任、冲三脉同起于胞中,故有“一源三歧”之称。以上经脉与经脉之间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使经络成为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调节系统。

三、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体功能

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对针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觉、接收和传递的作用。人体作为一个具有自动调控功能的复杂巨系统,在生命的每一瞬间都有千万个信息变换过程发生,但无论这些信息的变换过程如何复杂,其传递一般都是在经络系统中进行,以气血为载体实现的。经络系统作为人体的信息传导网络,可以感受来自人体内外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并按其性质、特点和量度等传递至相应的脏腑组织、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反映或调节其功能状态。这种传导既可以发生在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也可以发生于体表与内脏之间;既可以把局部的信息感传于全身,又能把整体的信息传导于某一局部。如肌表受到外界某种刺激,其信息可由经络感受并传送至内脏,根据信息性质和强度的不同,而产生补或泻的作用。而内脏功能活动或病理变化的信息,也可由经络感受并传导于体表,反映出不同的症状,此即“有诸内必形诸外”的主要结构和生理基础。

经络系统通过对各种信息的接收、传递、变换等作用,自行调节气血的运行,协调脏腑的关系,以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如果人体的气血阴阳失去协调平衡,通过经络系统的自我调节,仍不能使其恢复正常,则发生疾病。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即可针对气血失和、阴阳盛衰等具体证候,运用针灸、推拿、导引等方法,通过对适当的穴位施以适度的刺激,激发经络的调节自律作用,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灵枢·刺节真邪》),达到调节脏腑功能,使之协调平衡之目的。经络的调节作用可根据机体原有的功能状态而表现出双向性,既可使亢奋者得以平抑,又可使抑制者转为兴奋。如针刺足三里既可增进肠蠕动以治疗腹胀,又可抑制肠蠕动之亢进以治疗泄泻。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不仅可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在临床上也常用于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同时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阐释病理变化

在生理情况下,经络有通行气血、感应传导及联络脏腑组织等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时,经络也就成为病邪传播和反映病变的途径,故经络学说可用于阐释病理变化。

1、病邪传变的途径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联体窍,加强了脏腑之间、脏腑和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经络的功能活动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各脏腑器官功能强健,则能抵御病邪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当经络功能活动失常,则经气不利,病邪易于乘虚侵袭。在病理状态下,经络既可成为外邪由表入里的传播途径,亦可成为脏腑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指出外邪侵犯体表,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联系而内传脏腑。其传变规律一般为皮毛→孙络→络脉→经脉→脏腑。如外感寒邪,可由肌表内传肺、脾、胃等脏腑。表里脏腑之间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互相传变。如脾失健运,可影响胃的受纳和腐熟;大肠传导失司,可致肺失宣肃。非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其病变也可以由经脉传变。如肝失疏泄,可以影响脾胃运化,因为足厥阴肝经入腹后,挟胃两旁,属肝络胆;肾阳亏虚,气化失司,水湿泛滥,可致水气凌心、射肺,因为足少阴肾经入肺,并注入胸中而络心。

2、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的途径

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周肢节、官窍等,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内脏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及官窍。如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过腹,布胁肋,上连目系,故肝气郁结可见两胁及少腹痛,肝火上炎易见目赤肿痛,肝经湿热多见阴部湿疹瘙痒等。又如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故胃肠积热可见齿龈肿痛。胸痹、真心痛可表现为胸前区疼痛,且疼痛沿左侧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放射至手臂内侧尺侧缘。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规律,内脏病变常通过经络在相应的部位有所反映,所以可以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以及所联系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来分析各种临床症状,以判断其病位、传变和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诊断。

1、循经辨证,判断病位

经脉各自有其特定的循行部位,因此,可以根据病变发生的部位,结合该部位经脉循行的情况,以推断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如腰部疼痛,多与肾有关;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缺盆中痛,常是肺脏的病变。又如:可根据头痛的部位,确定病变所在经脉,痛在前额,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多属少阳经病变;后头部及项部痛,多与太阳经有关;巅顶疼痛,多为足厥阴肝经之疾患。

2、按察腧穴,判断病位

腧穴是经气聚集的地方,是经络气血通达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当脏腑病变时,病气常可在特定的腧穴等部位有较集中的反映,或表现为压痛,或呈现为结节状、条索状的反映物,或局部皮肤的色泽、形态、温度等发生变化。根据这些病理反应,即可推断疾病的部位。如肝病患者,肝俞穴或期门穴多有压痛;胆病患者,在胆俞穴及胆囊穴附近常有压痛;胃肠疾患者,在胃俞穴及足三里穴会有明显的痛觉异常;长期消化不良者,可在脾俞穴发现异常的变化;肺脏疾病患者,常可在肺俞、中府等穴有压痛。因此,在临床上,常用指压背俞穴、募穴或原穴的方法,通过对其异常改变的了解,以协助诊断疾病。

三、指导临床治疗

1、循经取穴

经络依据其络属脏腑和循行部位,其经穴都有相应的主治范围和作用部位。每条经脉所属腧穴的主治范围,均同各经脉的循行分布部位和所络属的脏腑有密切关系。针灸和推拿,即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针对某经或某脏腑的病变中医经络理论主要内容,在病变部位或经络循行的远端部位取穴,通过针灸或推拿等方法,以疏通气血,调整阴阳,从而达到治愈疾病或缓解症状的目的。而治疗穴位的选取,首先必须按照经络理论进行辨析,判断病变的脏腑、经络,然后再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部位和联系范围来选定,此即“循经取穴”。所以,针灸及推拿治疗必须依靠经络学说的指导。

2、分经用药

药物的治疗也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使药达病所,发挥其疗效。古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某些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所具有的特殊选择性作用,创立并形成了“药物归经”的理论,认为临床处方用药,应当辨明病变的经络和脏腑,然后选用对某经或某一脏腑有特殊选择性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即“何经之病,宜用何经之药”(姚澜《本草分经》)。如款冬花、桑白皮、桔梗等属于肺经的药物,苍术、白术、草豆蔻等归于脾经,升麻、石膏、防风等归于阳明经,蔓荆子、滑石、猪苓等归于太阳经。又如同是泻火药,而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柴胡泻肝胆火,白芍泻脾火,知母泻肾火,石膏泻胃火等。可见药物归经理论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此外,有些药物的选择性作用特别明显,金元医家张洁古、李东垣据此创立了“引经报使”理论。引经,即使用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选择性地治疗某脏、某经的疾病。如头痛的治疗,病属太阳经的应选羌活,属阳明经的可选白芷,属少阳经的当选柴胡,属足厥阴肝经的可选吴茱萸。上述药物不仅可以治疗相应部位的病症,还可以作为其他药物的向导,引导其他药物归入上述各经而发挥治疗作用,以增强对某经病变的疗效。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也都离不开经络学说的指导。

千方网: 本站覆盖海量全网中医资源,《易玄佛道》稀缺资源 ,为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anfang991